当然可以。
精神疾病并非“绝症”,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经过及时、规范、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后,是可以回归社会,参加工作的。
但很多家属却认为“患者只需好好休养,不能做任何事。”
其实,这是陷入了一个认识误区,不利于患者康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参加工作也是一种康复训练。
事实上,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经过一系列的就业咨询、职业技能的测定与培训,也会慢慢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疾病的恢复。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病患家庭,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还能帮助缓解家庭经济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不是想参加工作就能参加的。
能否正常工作,不同精神疾病和不同患病程度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如果还处在疾病的急性发展期,病情控制不佳,不建议工作。
如果病人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而且治疗进入维持期后,经过医生全面的评估确认,病情稳定,并逐渐恢复社会功能,可通过求职培训、技能评估和庇护性就业,逐步恢复劳动能力,重返职场。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并经过医生评估,认为复发概率极低,且制定了详细的回归社会参与工作的方案,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执行,那么患者就可以“正常”工作。
在患者重新回归到工作岗位过程中,家属应注意以下几点~
01
带患者进行工作能力训练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最大困难,还来自于社会形成的普遍认识,认为他们普遍没有工作能力。
相较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这一方面,遇见的社会阻力更大。
患者在住院期间,就可以开展职业康复训练。需要进行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如保持个人卫生与仪容整洁并与工作环境协调、准时上班、能听从具体指令、遵守规则和纪律、能有主动与同事交谈的能力等。如果是特殊职业训练,还需要根据患者过去的工作性质等,制定可行的职业技能训练或学习计划。
02
少批评、多鼓励
患者在回归工作岗位的过程中,总是经历很多挫折,要么工作中犯很低级的错误,要么表现不够积极,要么业绩不如预期等等。
遇到挫折,患者本就脆弱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如果这时候家属再批评指责,患者就更加对自己丧失信心,从此“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相反,如果家属能适时予以鼓励,首先肯定TA进步的一面,之后再心平气和地与TA一起分析遭遇挫折的原因并探讨改进的方法,那么,患者不仅能保持自信,更能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成长的机会。
03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患者回归社会的进程,常常因为病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难易好坏及体质强弱等不同而不同。对于病情重、病程长、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体质弱的患者,其回归社会的起点要低一些,速度要放慢一些。相反,对于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体质好的患者,其回归社会的起点可高一些,进程也可快一些。
04
尽量避免三班倒的工作
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保持有节律的生活作息,对促进病情康复、预防病情复发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给患者安排工作时,尽量不要让患者从事三班倒的工作。三班倒的工作,不仅会使患者的生活作息紊乱,还会给患者服药带来不便。
05
要注意工作的强度和性质
患者患病后,其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有所下降。
因此,尽量避免让患者从事高强度的或需要保持高度警觉性的工作。如司机、流水线工人、高空作业者等。
06
充分做好求职前的准备
可以和家人一起模拟面试场景,练习怎么回答问题更加恰当,提前演练求职时可能发生的状况,预先想好应对之策,做好充足准备,帮助在实际面试中以平常心应对各种情况。
另外,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让自己情绪不佳或有压力的情况,要注意采用恰当方式及时疏解,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写在最后
精神病患有回归社会、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权利。也希望每个精神病患都能在与社会的碰撞及和解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