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上世纪80年代,电影《高山上的花环》上映,感动了无数人。剧中梁三喜的原型——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王发坤烈士逝世已有40余年。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新村村,王发坤生前住过的老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修缮保护下,仍伫立在大山之中,向人们传递着王发坤烈士伟大的革命精神。

大山深处  红色记忆历久弥新

夏日,淡淡的梨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海拉中学的师生们辗转山路,来到王发坤烈士故居,重温红色记忆。

海拉镇新村村王发坤烈士故居,海拉中学的学生们听讲解员讲述 的故事。“同学们,这是王发坤烈士用过的水壶,这是他穿的衣服……”王发坤烈士故居共有4间,依山而建,门头上悬挂着“王发坤故居”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从王发坤烈士故居的大门走进堂屋,堂屋右边的厢房是王发坤烈士与李金花老人结婚时的婚房,里面摆放着他们结婚时的婚床。

堂屋左边的厢房里,整齐陈列着王发坤烈士的遗物。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师生们仿佛看到了属于王发坤烈士的革命追求,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革命前辈的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山下的花环永远鲜艳,新村下的红旗世代飘扬。”一副对联、一面连旗,见证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

“王发坤烈士的事迹深深触动着我,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要学习他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海拉中学初三学生唐宾蓉说。

梨花树旁  红色故事催人泪下

“孩子他爹牺牲得早,家里穷,感谢国家、感谢党……”在王发坤故居旁,当地政府为王发坤烈士的遗孀李金花老人及其子女盖上了新房。新房的院坝里,梨花树旁,学生们围坐在李金花老人身旁,和她一起话家常,聆听红色故事。

“只见青山转,不见亲人归。”自王发坤穿上军装那时起,夫妻二人经常都是聚少离多,最多的联系方式也不过是一纸家书。在面对丈夫光荣牺牲和孩子年幼的多重压力下,李金花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1979年至今,多少个艰难困苦的日夜,李金花都在门前的梨花树下守望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军地携手  红色基因薪火永传

“金花嫂子,我们又来看您了,最近身体可好……”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地方政府牵头帮助王发坤烈士烈属解决危房改造、修缮老房子、硬化入户路以及子女教育和就业等问题,让烈士遗属的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我们把英雄的事迹带进课堂,结合实地参观学习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革命火种根植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海拉中学教师彭愿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以来,威宁高原兵“立功群体”宣传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威宁县以此为契机,军地部门联合对王发坤烈士故居进行整体修缮保护,着力打造主题突出的特色文物陈列展览,促使革命烈士故居成为激发青年爱国参军热情、凝聚群众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