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新西兰游客汤姆·哈金森在长城,发现一个旅游的人也没有

2016年,山西平遥展出一组“神秘”老照片:那是一位新西兰游客,1956年在中国拍摄的极其珍贵照片!

这组超高清的专业级黑白照片,自从1956年拍摄之后,一直秘不示人。尘封整整60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了!而此时,拍照的新西兰游客汤姆·哈金森已不在人世,照片是由他的好友约翰带回中国的。

由于整个50年代,极少外国游客有机会进入中国,即使能进入中国,也难得有机会使用专业相机到处拍照。

当年37岁的汤姆·哈金森,在近七十年前的1956年,居然耗时4个月,把中国的大城市拍了个遍:广州、武汉、上海、北京、鞍山、沈阳、长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新中国成立已经七年了。北京已经没有黄包车,但人力三轮车很常见,但还没有面包车和出租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没竣工,桥下的船只还没使用内燃机,而是使用传统风力的帆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代的武威火车站,一家人带着行李,到边疆地区参加支边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甘肃一位小朋友,骑着毛驴在赶骆驼。那个年代,经常用骆驼来运输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西安华清池的年轻游客,他们的衣服充满时代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代,鞍钢的两名女技术员,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炼钢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的东北,是全国重工业基地,照片是鞍钢下班高峰期时拍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代,无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家都喜欢戴草帽来遮挡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大西北的一个寻常街头,人们骑着毛驴出行,当时汽车非常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天山脚下的麦客,当时没有联合收割机,只能使用镰刀收割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天山脚下的牧民,在移动式的帐篷里,用马奶制作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深圳还是乡下,罗湖只是一个小村庄。拍照的新西兰游客,在路上遇到不少客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上海的一位画家。那个年代,戴眼镜的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近视”是一个很陌生的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年代,湖南的一个码头。那个年代,桥梁建设没有如今发达,到大河对岸去只能靠轮渡。

以上就是新西兰游客,汤姆·哈金森1956年拍摄的罕见中国照片。这批照片尘封60年之后,才由摄影师的朋友带回中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到老照片里昨天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