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太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交朋友;在公众场合喜欢自己坐在角落,不愿意主动融入周围环境;社交的时候表现很紧张,舌头打结、面红耳赤、手心冒汗;平常周末、放假时,喜欢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社交,害怕与不熟悉的人接触……如果孩子有这些情况,家长该如何引导呢?为帮助广大家长解疑答惑,山东教育卫视倾力打造了全新节目《好家长新课堂》,本期节目将于周六(6月15日)20:00播出,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内向”

甚至担心有“社交恐惧症”

家长首先要做什么?

“内向”、“社交恐惧症”都是一些专业词语,日常生活中用来描述孩子的情况是很笼统的,要慎重使用。

当发现孩子有社交方面的问题后,首先要看孩子的年龄阶段。粗略来分,可以分为六岁前的幼儿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青年阶段等,在每个阶段要关注的重点、要发展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不一样的。在幼儿阶段,如果父母、其他照顾者乃至周围朋友发现孩子非常内向,不能与抚养人有互动,家长首先要适当做一个评估和排除,第一要排除孤独症;在小学、中学阶段,孩子忽然不爱交际了,则要关注一下是否遇到了成长上的挫折。

哪些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导致

孩子更趋于内向、人际交往的

意愿不大?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孩子社交恐惧症成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具体可分为以下3个具体因素:

1.家庭结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研究指出,儿童如果年幼时过早与父母分离而未能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不能较好地与人交流。

2.父母角色成熟度因素。父母情绪稳定,心智成熟,能给予孩子温暖的情感和理解,可大大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降低社交焦虑。母亲扮演着温柔、爱护与勤勉的角色,母爱能带给孩子温暖、贴心和爱心;父亲扮演好勇敢、坚强、权威的角色,可以让孩子“无所畏惧”,自然而然地和小伙伴融在一起。

3.教养方式因素。“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康、受人欢迎的孩子,也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提倡“民主型”的养育方式,即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给孩子足够的关爱,理性引导孩子,孩子会更加自信、阳光,也善于与人交往。

另外,也要考虑社会方面的因素。如现代人的交往方式跟以前不一样,面对面的交往逐渐减少;家庭规模变小,主要以三口或四口之家为主,人与人的边界感比较强;学校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相关的人际交往教育难以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等。

与人相处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家长如何科学地指导孩子

与人相处?

1.重视家庭建设。很多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交往问题,往往是家庭出现问题,表现为孩子听伙伴谈论家庭、父母很反感,不参与交流等,需要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2.优化教养方式。少一些控制,多给孩子自主的权利,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树立自信心。

3.高质量陪伴孩子。父母要多一些真正的陪伴,比如陪孩子玩游戏、参观、看电影、运动、干家务等,让孩子放松。同时,在亲子互动中要激发孩子主动沟通的愿望。

4.接纳孩子的不同。减少孩子的压力,避免二次伤害。孩子不是“社牛”不是缺点,要允许其独特的沟通方式。

5.父母做好榜样示范。父母之间和谐有效沟通、亲子之间温暖、平和沟通,都能给孩子提供现场学习的模板。

6.善于借助外力。和其他家长紧密联系,从别人孩子的口中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与人互动的情况;同时鼓励别人孩子多与自己孩子互动,先接纳被动交往,再鼓励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

7.鼓励孩子做好自己。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孩子不断与更好的自己相遇,定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来。

8.家庭教育顺势而为。如果孩子不喜欢社交场合,不喜欢与人有太多的交往,家长则要考虑引导孩子的兴趣导向,激发他们对研究、数字、自然、动物等的兴趣,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铺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好家长新课堂》邀请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东营市第二中学心理教师西文防,与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社交焦虑”。

收看方式

播出时间:周天晚20:00播出

电视端:山东教育电视台

网络端:节目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好家长新课堂”平台直播,可关注“好家长新课堂”微信公众号。

进入公众号

点击“养教有方”进入小程序进行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朋友们

你们是怎样做的呢

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我们有权威的专家为您一一解答

本文编辑:Sunshine

好家长新课堂

山东教育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