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6月13日,中国工程院对外发布消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于6月11日病逝,享年92岁。

王永志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撑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环球网2024年6月13日——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青年才俊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昌图县,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前往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主攻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11月,毛主席前往莫斯科访问留学生,王永志慕名前往参加见面会,毛主席的发言振奋人心,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王永志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火箭导弹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习得一身本领的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顺利毕业,为了将这个天才留下来,副院长和王永志的导师不惜破例,准许他可以在航空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

面对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王永志却不假思索的放弃了,因为在他心里祖国永远都是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永志回国之后,立刻投身导弹研究的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攻克难题,在钱学森、任新民等前辈的传授下不断成长。

东风二号

1964年,王永志参加东风二号的发射任务,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首款中近程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值炎热的6月份,炎热的高温引发了一个大问题,因为导弹内部的推进剂受热膨胀后,已经没有空间注入更多的推进剂了。

燃料不够就意味着射程不足,就算发射出去也无法获得精准的数据,之前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其他人都在想办法注入推进剂,可王永志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认为东风二号是以液氧作为氧化剂,酒精作为燃烧剂,而液氧是恒温的,酒精却会遇热膨胀,所以在燃烧过程中会改变燃料比。

如果一味地往导弹里面增加推进剂,反而会增加无效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永志经过一番计算,最终得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结论,不仅不用添加推进剂。反而还要卸掉600公斤的酒精。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坐不住了,本来射程就不够,现在还要往外卸燃料?这不是纯属开玩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议论纷纷,始终不肯接受王永志的提议。

敲开钱学森的房门

眼看自己说的话没人在意,王永志心里万分着急,如果不外泄燃料的话,这次导弹发射任务很有可能面临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急之下,王永志敲开了钱学森的房门,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知,钱学森了解清楚后,对王永志的逆向思维十分赞赏,于是告诉东风二号的总设计师,让他按照王永志的想法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在人们的注视下成功发射,王永志来不及休息,立刻投身到下一个新型号的导弹研制工作当中,其中包括东风三号和东风五号,逐渐成为了中国导弹领域的中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永志曾表示“搞航天不能搞重复工作,而是根据需要越搞越厉害,每次创新就是个挑战”。

全新的挑战

1986年,54岁的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当时我国的火箭研制工作,面临经费缩减、市场萎靡的巨大的压力。

而西方国家发射商业卫星时,总是频繁出现事故,从而导致运载能力出现了短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永志敏锐的察觉到,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果能将我们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话,不仅可以创造一笔收入,还能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发技术。

王永志比谁都明白,火箭是一切航空活动的前提,火箭技术的高低与否,和我国将来的航空规模密切相关,所以必须迈出这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时我国最先进的火箭,运载能力只有2.5吨,想要接下国际卫星发射订单的话,就必须将运载能力提高到8吨以上。

其实早在14年前,王永志就提出可以使用“捆绑方案”,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个想法在当时太超前了,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实现,如今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将当初的想法付诸实践。

王永志拿着火箭草图四处推销,终于在1988年和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一笔商业发射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所未有的难关

虽然订单拿到手了,但王永志没有感到丝毫放松,因为对方提出的条件太苛刻了,不仅要求我国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而且一旦超过规定时间,就会扣除100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常来讲研发一款全新的火箭,最低也得需要4到5年,可当时距离规定的时间只有18个月。

在所有人看来,这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有人奉劝王永志尽早放弃,一旦完不成任务,不仅费钱费力,还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外界的种种言论,王永志力排众议接下了这笔订单,在他看来,借着外国人发射卫星的机会,用外国人的钱加速我国的火箭发展,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虽然这么做确实有些冒险,但这个险早晚都得冒,而且以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足以完成这项艰巨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水一战

自从王永志接下这笔订单之后,他和科研团队夜以继日不停奋战,创下了100天绘制44万张图纸的记录,这种意志力简直宛如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段时间,王永志满脑子都是工作,早已不分白天还是黑夜,巨大的压力迫使他吃不进饭睡不着觉。

可即使如此,王永志和科研人员依旧毫无怨言,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一旦任务完成,带来的意义远比压力更加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难以想象的高强度工作下,研发团队仅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8000多项生产任务和300多项地面试验。

终于赶在预定期限的前一天,将我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竖立在了发射台上,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成功发射,将运载能力提高到了9.2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个月研发制造一款新型火箭,这项看起来天方夜谭的任务,在中国航天人的手中变成了现实,标志着我国火箭领域开启了新的征程。

新的目标

王永志在设计长征二号E火箭的时候,制定了另外一套航天蓝图,火箭不仅可以发射卫星,还能用来发射我们自己的载人飞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王永志被任命为载人航天总设计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王永志将这句话牢记心间,为了圆满的完成任务,他推掉其它所有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载人航天工程当中。

追赶·创新

在我国开始发展载人航天之前,美苏两国已经在这项领域发展了30多年,王永志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追赶,还要有所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起步难的问题,王永志把自己关在房间足不出户,列出了几十个关键问题,其中有关如何保证航天员安全的问题尤为细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载人航天除了运载火箭之外,航天飞船也是重中之重,由于我们的起步比别人晚了30多年,为了追上这段距离,必须将起点定的非常高,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王永志将目光看向了当时世界顶尖的航天飞船,力求做到同级别同档次,除此之外王永志放弃了动物实验阶段,直接使用假人进行飞船的安全模拟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永志对待航天工程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最高最好,可他对待自己的身体,却显得十分“随意”,带病工作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下,搁谁谁都吃不消,就在神舟四号发射之前,王永志突然腹部剧痛,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院的检查结果为急性胰腺炎,人们听到这一情况当场就被吓坏了,因为前不久就有一名干部,因为急性胰腺炎去世了,而王永志的情况和他一模一样。

军委得知王永志病倒后,立刻派出专机将他送到北京抢救,由于病情太过严重,王永志在医院一待就是大半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身处病房,王永志依旧心系发射任务,每天强忍病痛指挥前线,坚韧的毅力让人敬佩。

随着神州四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神舟五号

时间来到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推动下缓缓升空。

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这不仅是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而且船舱里坐着万里挑一的航天员杨利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舟五号完成绕地飞行14圈后,顺利降落在了祖国大地,英雄航天员杨利伟,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缓缓走出返回舱,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无数国人为之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份光荣的背后,离不开王永志和其他科研人员的付出与努力,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最后希望王永志院士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铭记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央视网2024年5月4日——《中国脊梁》 从导弹到飞天 王永志

文 | SH

编辑 | 青橘罐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