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

第一件事:欧洲突变

上观新闻报道,一觉醒来,欧洲大变。这还真不是夸张。反正,5年一次的欧洲议会选举,极右翼异军突起,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整个欧洲大惊,朔尔茨大惊,马克龙大惊。在法国,根据出口民调,极右翼的国民联盟,拿下超过30%的选票,在法国政党中排第一;马克龙领导的复兴党不到15%,排第二,但还不到国民联盟的一半。执政党大败,败得相当屈辱;国民联盟大胜,胜得酣畅淋漓。6月9日晚八点,脸色铁青的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承认欧洲选举的结果, “对捍卫欧洲的政党来说不是一个好结果”。

欧洲议会自1979年开始直接选举以来,已经成为欧盟架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72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并不以国籍分组,而是以政治倾向联合。选举过后不同政治倾向政党的席位多寡,自然也直接影响着新一届议会的法案制定以及欧盟政策走向。按计划,本次选举产生的下届欧洲议会将于7月16日开会。下届欧洲议会产生后,将通过投票表决选出新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此次选举中,欧洲极右翼势力增长迅速。

具体来看,中右翼的“欧洲人民党”卫冕第一大党团地位,共获得189名席位,增加了13席,这对该阵营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来说是个好消息,利于她的连任;中左翼的“社会与民主党”以135席继续保持第二大党团地位,但失去4席;亲商团体“复兴党”获得 83席,减少19个。绿党议席则从71席大幅缩减至52席。两大极右翼党团则双双增加席位。“欧洲保守派和改革派”党团增加3席,取得72席。“身份认同与民主”党团增加了9席,获得58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欧盟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欧洲人民已经受够了,他们只想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守护自己眼前的苟且,也不要欧盟的诗与远方。欧盟无论怎么瞎折腾,都不应该影响普通人的利益。普通老百姓的诉求,有时候就是这么极度直接和自我。你说他们短视也好,自私也罢,这就是选民的意愿表达。这部分欧洲民众,他们不愿意把更多的国家权力上交给布鲁塞尔的欧盟委员会,那样的话他们的生活决定权会更多地受到布鲁塞尔影响。他们也不愿意更多的外来移民进入欧洲

接下来我们说说对于中国的影响,一句话概括:利弊皆有,弊大于利,总体偏向于负面。随着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的崛起,他们的政治主张也会越来越多地嵌入到欧盟的对华政策中。右翼民粹主义的立场趋于保守,在经贸领域会奉行狭隘的保护主义政策,这可能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更多挑战。

第二件事:伊朗政坛大变天

据伊朗官方媒体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9日,伊朗选举委员会发言人穆赫森·伊斯拉米公布了第14届总统选举最终候选人名单。6名总统候选人分别是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伊朗现任副总统兼伊朗烈士基金会负责人加吉扎德、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伊朗前卫生部长巴迪什安、伊朗前司法部长、内政部长普尔穆罕默迪和德黑兰市长扎卡尼。据伊朗官方统计,共有80人进行总统候选人登记。取得资格的6名候选人将在6月12日至27日举行竞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年68岁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是伊朗的前总统,出生在伊朗德黑兰市东南部——加姆萨尔一个平民家庭。他在2005年赢得伊朗总统选举,并在2009年取得,到2013年卸任总统职务共计执政伊朗8年时间。由于伊朗的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一次,因此在2013年的总统选举,他是没有资格参选的。4年之后的2017年,伊朗第12届总统大选内贾德再次登记参选总统,但他的参选资格被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取消。

总统候选人没有内贾德的名单,这个结果并不会让人感到特别意外。2013年内贾德卸任后,先后在2017年和2021年两次报名参加竞选,两次被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拒绝,这次是第三次,只要哈梅内伊还在,内贾德就不会有机会竞选总统,还是认命去教书育人吧。内贾德之所以失去竞选总统的机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改革严重触犯了哈梅内伊的利益,搞什么去国家世俗化,这严重违反第一任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建国方略

内贾德在执政后期试图扩大自己的权力,挑战哈梅内伊的权威。他试图通过任命亲信和干预政治事务来加强自己的地位,这引起了哈梅内伊的不满和警惕。哈梅内伊作为伊朗的最高领袖,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他对内贾德的权力扩张采取了限制措施。内贾德在执政期间未能有效解决伊朗的经济问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困化加剧。他的政策和承诺未能兑现,使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和信任。这些因素都使得内贾德在参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伊朗属于雅利安人,即波斯人,其周围一帮阿拉伯人,伊朗主流信奉少数派的什叶派教义,这成为了与中东其他国家持续矛盾的根源。波斯与阿拉伯矛盾由来长久,宗教、民族以及文化等分歧较大,难以调和,难以互相接纳,都想试图加强自己的地缘政治优势,倡导和传播自己的宗教信仰,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伊朗,可以说在中东备受孤立。强硬派上台执政,必将持续推进伊斯兰教规教义治理管理国家,对外强势。而中东国家,则内心正希望伊朗如此。

第三件事:普京定调中俄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6月10日至11日应邀赴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出席金砖国家外长会晤。此次是金砖扩员后首次举行外长会晤。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抵达俄罗斯出席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在下诺夫哥罗德机场,受到东道国俄罗斯“面包和盐”的热情迎接。在当地传统习俗中,以面包和盐迎客是一种隆重礼节。客人掰下一块面包,蘸着盐吃掉,表示双方将成为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王毅外长前往俄罗斯面谈之际,西方国家则即将在瑞士举办乌克兰“和平峰会”。此前,乌克兰方面就曾多次喊话希望中方能够出席此次峰会,但日前中方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出席该会议,因为该峰会不具备俄乌双方认可、各方平等参与、对所有和平方案进行公平讨论这三个重要的要素。一边是中方拒绝参加西方国家举办的峰会,一边又是王毅外长赴俄参加金砖外长会。这再次印证了中方曾多次强调的话,中俄之间的合作完全是正常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这种合作不应当受到干扰和限制。

值得了解的是,近日普京还表示,俄中关系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基于深层次利益之上,中国依然是俄罗斯的主要经济伙伴。

普京在与媒体代表交谈时说:“至于(俄中)双边关系,我要提请注意的是,这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基于深层次相互利益之上。”

普京补充说:“要知道,中国15年来一直都是我们主要的经贸伙伴,从我们开始铺垫两国关系并推动至今天的水平,并不是当前一时的政治事件,而是基于此前深层次相互利益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