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感谢光明区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6月9日,光明区人民医院东院区住院部,刚成功“度劫”的王先生向医生护士们一一表示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9日14点55分,49岁正在做工的王先生,忽然感觉胸痛难忍,晕死过去,呼吸心跳骤停。好在身旁的工友立即对王先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14时58分,光明区人民医院西院区急诊科接到出车电话,急救车15分钟到达现场。“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发现倒在地上的王先生无生命体征和迹象后,急诊科3名医护即刻展开救援,心电监护、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球囊加压辅助通气、多次电击除颤。6分钟后,王先生被送到距离更近的东院区急诊科进一步抢救,而到达急诊抢救室时,距离其心跳停止已将近3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麻醉科、超声科组成的联合抢救小组正在进行抢救。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注入肾上腺素、紧急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急诊科抢救室当值医护联合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和心血管内科抢救工作小组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近1个小时的抢救,患者心跳并未恢复。此时,距离患者心跳停止已近一个半小时。

经抢救医生初步判断,王先生为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跳骤停,如果不及时开通血管,患者将面临极大的死亡风险。当时王先生心跳尚未恢复,无法送到介入室进行PCI手术,只能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同时紧急给予溶栓治疗,改善心肌缺血,待心跳恢复、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再送入重症医学科救治或送到介入室行PCI手术。

16时22分,随着溶栓药物的注入,心脏的持续按压,监测仪的屏幕终于出现跳动的闪光点,但很快又反复出现室速、室颤,经过反复的电复律、电击除颤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后,血压需要大剂量升压药物维持,生命体征仍极不稳定。在经过19次除颤后,患者仍心跳不稳定。“患者情况虽有好转,但仍不稳定,危险尚未解除”,随即王先生被紧急推往ICU重症监护。

因王先生心律不稳定,频繁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没有进行PCI的手术条件。经过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全面、系统的评估,考虑患者诊断明确,并且具备VA-ECMO治疗指征。经知情告知并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后,联合抢救小组采用挽救性治疗技术——体外膜肺氧合心脏支持(ECMO)抢救病人,即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维持生命体征,再进一步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PCI)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MDPI

ECMO如同人工心肺,是危重症抢救的“终极武器”,俗称“魔肺”。当天23时30分,ECMO小组紧急完成置管上机,在ECMO的支持下,心血管内科顺利完成了PCI手术,王先生的生命体征逐步恢复平稳,随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作进一步治疗。在ECMO的支持下,王先生由ICU转运至介入室进行PCI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症医学科和心胸血管外科联合进行ECMO穿刺置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CMO联合CRRT治疗。

通过全院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经历5天5夜紧张、有序、积极地救治,王先生的心功能逐渐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ECMO的支持下,心血管内科进行PCI介入手术。

5月14日ECMO成功撤机,5月16日王先生清醒,5月19日王先生完全清醒,脱离呼吸机,继续进行血液净化治疗,5月31日转出重症医学科,6月初王先生痊愈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31日,患者转出ICU前与东院区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合影。

历时20余天,王先生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王先生数次徘徊在死亡边缘,该院东院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科、介入室、麻醉科、超声科以及西院区院前科、心胸血管外科医护人员通力协作,以尖端ECMO技术护航生命,最终把患者从死亡边缘线拉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患者家属对东区重症医学科、心脏康复科ECMO团队送锦旗表示感谢

心内科医生介绍,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狭窄堵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往往发病急、病情重、抢救难度大,即使患者被成功抢救,心脏功能也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治疗(PCI)。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以“五大中心”建设作为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的抓手,整合医疗资源,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网络,保障急诊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高效救治。未来,医院将依托先进的医疗技术与高效的救治体系,为更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