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林徽因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1985年,人文社出版了世上第一本《林徽因诗集》;1992年,人文社出版了第一本收录林徽因多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集《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林徽因》;2014年,人文社出版了当时最为完备的、囊括林徽因文学、建筑、美术领域作品的《林徽因集》(四卷本)。此外,人文社还出版过林徽因的传记、回忆林徽因的文献集以及林徽因亲友著作等多种与林先生相关的图书,广受读者喜爱。今年6月,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女士又在人文社正式推出了她的新书——《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2日,“重读林徽因”——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图书馆成功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先生发言

臧永清在致辞中回顾了人文社与林徽因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和情感,高度赞誉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学和建筑领域的建树和崇高品格,详细介绍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的价值、特点、内容以及今后人文社还将继续出版林徽因相关作品的系列计划。他指出,《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林徽因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对了解、研究林徽因文学、建筑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女士,副馆长霍瑞娟女士发言

霍瑞娟在致辞中深情回顾了梁启超家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渊源,表达了对林徽因先生的深深敬意;同时,对于葵女士《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的出版致以热烈的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组嘉宾对谈嘉宾 左起:刘圻、崔冬晖、童明、王军、胡劲草

此次活动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谈谈作为建筑学家、艺术家的林徽因”,第二部分是“谈谈作为诗人、作家的林徽因”,第三部分是“谈谈作为亲人、友人和师长的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总编导胡劲草发言

在第一部分对谈中,胡劲草特别讲述了自己对“建筑师林徽因”的理解,她指出,林徽因是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超级学霸。林先生在宾大读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作为美术系的学生,她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同时也完成了建筑学的文凭、学位所需要的学分,成绩极其优异。1936年,她的母校回复她,“你有资格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和任何一个国家担任建筑师”。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林先生却选择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寻找、考察当时还保留着的古建筑,他们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梁先生和林先生是第一批在西方学习、受到现代西方建筑学体系训练的学者,但是在整个这群学者里面,只有他们两个人做了这样一种选择,而且坚持一生。有他们在,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何等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史学者、《城记》作者王军发言

王军说,在无视民族文化传统,到处乱拆乱建现象遍布的时候,中国还有林徽因、还有梁思成。这是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他们会去抗争。在国家抗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林先生没有钱吃饭,没有钱买药,而她写下了《现代住宅设计参考》的论文。困难到什么境地了,她还想着穷苦人。她的规划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居者有其屋,穷人也能安居乐业,让穷人有尊严地生活。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沙娜之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冬晖发言

崔冬晖深情回忆了林徽因对他的母亲常沙娜的引导和教诲。他说,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沙娜就拿着林徽因先生的照片跟我说,林先生真美,照片上的她多年轻啊。林先生一直用一种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指导常沙娜,让她在临摹敦煌作品时去学习,将古人在壁画当中绘制的规律转化成工艺产品的设计,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极其艰难的。他特别分享了林徽因先生指导常沙娜先生制作带有浓郁民族气息国礼丝巾的细节,指出林先生在传承民族文脉上一片苦心。林先生在建筑艺术领域是灯塔、是标杆,永远令人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童寯之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发言

童明说,林先生毫无疑问始终处在非常前沿的状态,可以说她在当时前往宾大留学的学生中间是最具有国际性视野的。我觉得人性的伟大是和一个人杰出的事业、成就是密不可分的。林徽因呈现给我们的是那一代人的精神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敦桢之孙、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刘圻发言

刘圻先生说,林徽因作为一代先驱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们竖立了不朽的丰碑。抗战时期,他们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和平时期学者三倍到五倍的工作,但他们无怨无悔。他们这种崇高的品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组对谈嘉宾 左起:夏晓虹、陈平原、阎晶明、陈学勇、赵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阎晶明发言

在第二部分对谈中,阎晶明表达了个人对《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的喜爱,认为这本书写出了一种历史感。他同时认为,在文学史教材中对林徽因着墨并不非常多,而她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广为传诵,在人民中口耳相传。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文学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发言

陈平原说,林徽因是这样的人,她的整体的精神气质比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就要更高,更被世人所关注。她有建筑家的学养,有诗人的眼光,还有思想者的锋芒。她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所做的抗争,不是弱女子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到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学勇发言

陈学勇说,要从史料中感知林徽因,要追寻历史中的林徽因、认识林徽因,而不要被网络上的肤浅、虚假的东西误导。同时,他特别表达了对《林徽因全集》出版的期待。

夏晓虹说:作为妻子,其实是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林徽因给了梁思成灵感和启迪。梁林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夫妻,更是同行,他们取得的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两人可以说是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著名媒体人、何物出版创始人赵健发言

赵健说: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杰出的学者,他们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对得起这个国家和民族,他们付出了他们所能付出的一切。我阅读《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的时候,热泪盈眶。林徽因先生是我们的榜样,她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成为历史,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形象,以什么样的面孔,以什么样的脸,传递给我们的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组对谈嘉宾 左起:于葵、于晓东、张文朴、梁鉴、钱仲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梁思成外孙女于葵发言

第三部分对谈之前,于葵女士先做了答谢发言。她向观众介绍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成书的缘由和过程,讲述了出版该书的意义;同时介绍了前来参加会议的梁启超、林长民、林徽因、梁思成的众多家属,对人民文学出版社高度评价并特别表示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梁思成外孙于晓东发言

于晓东说,林徽因最大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对朋友无比真诚。林徽因交的朋友都是一生的朋友,可以生死相托。我也很支持我妹妹写这本书,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他回顾了人文社出版林徽因图书的过往,对人文社特别表示了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徽因、梁思成之孙梁鉴发言

梁鉴说,我自己觉得,知道她的人越多,可能理解越片面,越五花八门,误解也越多。梁林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光是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包括张奚若先生、钱端升先生等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奚若之子张文朴发言

张文朴深情回忆了林徽因指导儿时的他阅读《维多利亚女王传》的难忘经历,表达了对林徽因先生的不尽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端升之子钱仲兴发言

钱仲兴先生回忆了北总布胡同三号时代林徽因先生和他的父亲钱端升交往的动人趣事以及张奚若日记中记载的林徽因去世前后的细节,同时深情回忆了自己看到的林徽因不同时期的生活点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臧永清、吴良柱与霍瑞娟在图书捐赠仪式上

在本次活动中,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吴良柱向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捐赠了《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并向中国国家图书馆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臧永清代表集团出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