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郑康喜

编辑:喻淑琴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根据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备受关注的东莞户籍新政于近日正式实施。新政主要通过三项新政,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增强东莞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

当前,全国各地不断上演的“引才大战”,是城市由低质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直接表现。面对高质量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成为现阶段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来到2024年,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对于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在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看来,目前各城市产业发展和各行业发展,已经越来越转向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因此,人才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

“我国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产城人走向人产城。尤其是新兴产业,越来越依靠人才赋能。”胡刚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留意到,除东莞外,今年以来,如佛山、珠海、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多地,纷纷出台了落户新政和人才引进新政,力图让大湾区成为全国人才高地,以人才引进激活大湾区新兴产业、转变城市发展模式。

胡刚认为,人才引进的红利很难在短期看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对当前大湾区发展而言是必然趋势。“建议大湾区各地要继续逐步放开落户限制,让人才人口流动呈加速态势,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在大湾区创造性,构建大湾区人才护城河。”

1

“引才大战”背后

开年至今,各地户籍新政落地背后,均指向了城市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这一考量。

以东莞为例,此次东莞户籍新政是继2018年后,东莞再度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对现行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毕业生入户和在职人才入户年龄限制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包括社保和居住年限由“双五”变为“单一”、实行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先入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在职人才入户年龄限制等。

受到广州、深圳两地的“虹吸”,以及当前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引才大战”,使得东莞较其他地级市更难吸引人才。但伴随着不可逆转的产业升级,东莞对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需求达到历史高度。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意见》内容可以看出,此次新政放宽的幅度非常之大,主要将发力稳住城市人口基本盘。随着此次“非常规力度”的新政出台,东莞将充分释放落户红利,对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将起到可预见的积极作用。

东莞以外,今年大湾区多个城市也纷纷为户籍松绑,降低引进人才入户门槛。5月13日,佛山官宣房地产及入户新政,放宽购房入户政策。此后,在佛山持自有合法产权住宅房屋的非佛山市户籍人员可以在房屋所在地申请入户,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

这也意味着,购房入户在佛山全市范围内全面放开。更引人关注的是,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员,即便没有房产或者租房也可以申请入户佛山,进一步降低了入户门槛,这被视为佛山制造业人才提供重要保障的举措。

近年来,大湾区各地纷纷加入“引才”大战,其中除放宽落户限制外,各地还不断推出人才引进政策,围绕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实际需求,上演新一轮“抢才大战”。

放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封关运作以来,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以及现代金融业四大新产业蓬勃发展,对各类高端人才需求攀升。

在此背景下,3月26日,珠海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若干措施》覆盖各类人才,全方位支持人才发展,并新增支持建设离岸创新平台,鼓励海外人才到合作区创新创业,同时支持琴澳人才协同发展。

自去年宣布七区实施差别化入户政策后,今年广州市区两级再次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扶持优秀人才到穗创新创业。4月7日,黄埔区人才高质量发展30条正式发布,提出实施企业家聚能、科技人才领跑、青年人才强基、技能人才支撑、紧缺人才补链、人才环境提升六大行动。黄埔区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力求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

“过去几年,城市引才的模式是哪些城市有企业,有产业才会吸引人才集聚。而现在是有人才,才会有产业崛起、城市发展,进而完善相关配套。”胡刚分析,在此模式下,实际上高校众多的北京上海也在上演“抢才大战”,大湾区的优势则在于生活环境、创新创业环境等。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还是较大。他建议大湾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陆续跟进出台政策,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大湾区就业创业。

2

让人才创造产业

6月5日,一款大疆运载无人机首次在珠穆朗玛峰南坡地区进行了无人机高海拔运输测试,完成了在海拔5300米至6000米航线上的首次往返运输测试,创造了民用无人机最高运输纪录。

大疆是深圳创新人才从“一棵树”到“整片林”的生动写照,背后更是拉动全国低空经济这一新赛道走进大众视野的引领者。从2006年汪滔带着两位同学来到深圳,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创立了大疆开始,大疆便与深圳这座未来的“无人机之都”结下缘分。

在大疆之后,深圳又迎来了丰翼科技、道通智能等大批行业头部企业落户,并开始大力布局低空经济,十多年来拥有了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条,2022年无人机企业已达到1500多家。

这背后便是以汪滔、姜明涛等为代表的无人机赛道创新人才,为深圳竞逐低空经济创造的行业神话,也是当前大湾区各城市人才政策背后的核心逻辑:吸引人才,进而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甚至实现创造一个新兴产业的新路径。

但受访专家也表示,这实际上需要大湾区各地借鉴全球领先国际科创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充分依靠自身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需求,形成针对性、差异化的引才措施,避免非理性“抢人大战”、人才引育举措同质化等问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具有国际影响力、人才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城市(群),其吸引集聚人才的资源禀赋和做法经验可以归为科教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驱动型、资源要素汇聚型、制度环境优化型四种主要模式。对于大湾区内地九市而言,尽管人才政策背后凸显的城市发展逻辑相同,却也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城市特色的发展模式。

以东莞为例,这座以制造业起家的城市,因突出的产业优势和企业创新活力,吸引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于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科研院所的科创人才优势,也让东莞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如去年1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材料科学”首次进入ESI前1%,标志着实验室材料科学科研水平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这也为东莞发展新材料产业送来了新质生产力。在今年东莞市重大项目计划中,松山湖有重大项目约68个,其中新材料相关项目9个,投资额191.2亿元,占松山湖投资额28.6%。在松山湖,一个材料产业集群内核正在形成。

而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框架下,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协同,也有助于大湾区打造成国家人才高地雁阵格局。专家建议,大湾区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和人才需求实际,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高地和创新平台,打造与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分工协同相对应的人才资源流动、共享格局,以此促进人才要素在大湾区自由流通、互补发展,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