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中苏关系的起伏波动如同一场政治演绎的交响曲,见证冷战时期的历史变迁和国际政治的复杂角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恶化,他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本以为中苏关系会得到改善,然而却急速恶化,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当时国际格局下的政治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领导下想要改善中苏关系

1953年3月斯大林因病去世,赫鲁晓夫继任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想要巩固自己的权力不仅需要国内的力量,还需要争取社会主义阵营内最重要的盟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善意,废除许多不平等条约,将旅顺军事基地归还给我国,并承诺增加经济和技术援助。

这一系列举动让中苏关系在短时间内显得异常亲密,我国领导人对苏联的友好态度也予以积极回应,只可惜这段蜜月期并未持续多久,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赫鲁晓夫对权力有着极大的野心,他的一些改革不仅仅针对苏联内部,还在国际上推行霸权主义,要求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服从苏联领导,简单而言就是干预其它国家的内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我国都强调主权问题不同侵犯,在这个问题上中苏的意识形态上产生严重分歧,使得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其二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很常见。

然而,赫鲁晓夫却想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主动权掌控在手里,无疑侵犯了我国的主权。

尽管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离不开苏联的支持,但赫鲁晓夫这种霸道的要求依然遭到毛主席的坚决拒绝,并明确表示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接受任何损害国家主权的要求。

事情到了这里还不算完,之后赫鲁晓夫又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加入苏联主导的经互会,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换句话来说就是成为苏联原材料的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这一要求不符合我国的利益,自然再次拒绝这一提议,赫鲁晓夫接连被拒绝后心生不满,大量苏联专家开始回国,中苏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人执政外交政策也不同。时间来到1964年,在克里姆林宫周围的广场上,苏联的政治舞台上发生一场轰动一时的内部政变。

曾经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政变中被勃列日涅夫赶下台,之后被迫辞去苏联最高领导人职务。与此同时,新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则开始执掌着苏联的大权。

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需要为苏联的未来做出正确的抉择。

政变后的第一次内部会议上,勃列日涅夫便向苏联党政高层表明自己的立场,还强调将改善中苏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我国也希望改变与苏联的“冷对峙”关系,以求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外交活动,苏联要求我国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祝活动。

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为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铺平道路,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苏联的开放和包容。

此事若是发展顺利,中苏关系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甚至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可惜的是,在宴会举行期间一场意外,将两国关系推向更加冰冷的深渊,使得原本有望成为新起点的希望破灭殆尽,留下难以抹去的遗憾。

中苏关系冷战再起的原因

1964年11月,莫斯科已经开始陷入寒冷的冬季,在克里姆林宫内部却是一片热闹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来自各国的使节和苏联的高官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宴会上推杯换盏,笑语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就在这样的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整个气氛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当时,贺龙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正与苏联的高官们交谈着,还以友好的态度向苏联方面表示问候,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则说了这样一句话:

“苏中两国关系不好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主席关系不好,我们已经赶走赫鲁晓夫了,毛主席也应该一样!”

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宴会现场爆炸开来,贺龙和其它代表团的成员愤怒不已,这位苏联元帅的言论无疑是对毛主席的公开不敬,也是对中苏关系的一种严重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领导人,立刻表达抗议的态度,认为这种言论不仅是对中国的侮辱,更是对国际礼仪的严重违反,说完这些便带着代表团离开宴会现场。

事情发生后,苏联方面意识到这场“祝酒事件”的严重性,紧急派人向我国代表团致歉,勃列日涅夫还亲自拜访周总理表达歉意。

勃列日涅夫认为这是酒后失言,但周总理却认为这次“酒后吐真言”,反映出苏联高层别有用心,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随后的正式会谈中,苏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简单那而言就是赫鲁晓夫虽然下台了,但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方面与他并无太大的差别,以至于中苏双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11月14日周总理带领代表团回国,苏联方面对中苏关系也进行重新评估,自此我国和苏联缓解的大门关闭,后来双方还陷入严重的对立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苏关系深度对立

回看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苏关系的紧张大多局限在口头上,可60年代中后期的中苏双方紧张局势不断在加剧、升级。

苏联边防军开始在中苏边境线上主动挑衅,甚至还频繁出现军事冲突、边境摩擦。

1967年苏联边防军在乌苏里江一代,而且还是我国一侧的七里沁岛上,打死打伤我国渔民数十人,此事导致中苏对立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敌意愈演愈烈。

2年之后,中苏双方更是连续发生珍宝岛事件以及铁列提克事件等多起流血冲突,这些事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珍宝岛一战我国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随后苏联却在铁列提克事件上给与报复,并且在我国北方陈兵百万,勃列日涅夫更是叫嚣要对我们进行核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的官方交流几乎中断,双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陷入停滞,对彼此真实意图的误判和误解愈发严重。

苏联方面继续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威胁,中苏关系的局势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我国开始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国防建设、调整对外政策、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等。

周总理还宣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上我国的影响力逐渐提高,整体综合国力也在无形中不断加强。

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一直将自己视为老大、说一不二,本想用同样的手段来干涉我国,不曾想却弄巧成拙,双方矛盾不断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临近去世之际,他在前往中亚的途中发表备受瞩目的“塔什干讲话”,这一讲话被普遍视为中苏关系迈向破冰之旅的标志性时刻。

在这次讲话中,勃列日涅夫强调苏联从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也从未提出过领土要求的立场,并表达苏联愿意与中国重启边界谈判的诚意。

勃列日涅夫还回顾两国间过往的友好合作历程,感慨两国人民紧密联结的时代,尽管政治讲话常常被人们视为虚言,但这次明确的沟通信号的确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方对苏联的表态也作出积极回应,标志着近三十年来的中苏对立开始逐渐融化,是中苏两国关系中的一次转折点。

只可惜,勃列日涅夫发表这番讲话时已经晚了,去世后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苏联经济、政治发展陷入更大的泥潭,以至于90年代初期便解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近代历史的河流中,中苏关系是一段既曲折又具有深刻意义的篇章,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对新中国抱有“小弟”心态,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的确是太穷。

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开始取得飞速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军事上还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也正是因为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中苏关系破冰。

“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虚言,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时间里我国的发展都诠释着这5个字的含义。由此观之,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0rU-DchPtsuqdU3pxUVYx3FhwWbPCZvC9WRoWM0qRSUlRgv5mglJKHY_VPTGPwnDjJeDk3Zmp0cHfjdBm0kCCUJlJ-ES9hKk1DeeNtAxBstIOFobIKNjATYTPuUGbU71Nry1lqwUzGH6kGUa9fc9P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0rU-DchPtstbDvqwOo3czC73TI_nlmlAvtSdcp2Pvah7qic0UFgOBecHx6AUvPoRqukKcJHkhjE07jFgcPd1XUroHCTUbH_rF847YnvcnNLLFFmgRl2iM4ZARqVJAx1Iyfm1zbj3kdpd3jpCOpmWtw==&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0rU-DchPtssozKMEAQ92zAopYrFQEgD7qqkODn1_qoraWCPBblpX6WRKxnKvUkY7IkPBvTCNOMn-AZL8Hg1G_zzWXnsLmP8W6284rKZc6OW-T-dTpYtJzMtK04RT1HHiOyTa1oOE9bI=&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