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既是莘莘学子的人生大考,也寄托了千家万户的美好期待。2024年我省夏季高考统一考试考生67.4万人,全省共设150个考区、376个考点、22630个考场。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助力高考志愿服务活动,全力保障考试安全顺利进行,以“志愿红”助力“高考梦”。高考期间,全省共有30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6.5万余名志愿者参与高考志愿服务,助力实现“平安高考”“温馨高考”。

整合资源,广泛汇聚志愿力量

强化统筹指导。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谋划,对开展高考志愿服务工作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各市党委社会工作部主动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对高考期间的志愿服务活动作出安排部署,建立全链条助力高考志愿服务的工作格局。淄博市、菏泽市举办“爱心助考”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及县区同步发力。协调各方资源。发挥“党员+志愿”“社工+志愿”融合机制作用,各级党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动员全省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安排爱心送考、物品即送、心理辅导、静音行动、暖心驿站等志愿服务活动。东营市、聊城市发布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高考志愿服务。临沂市兰陵县指导外卖行业党委联合“饿了么”平台,开展“放‘新’急送 护航高考”志愿服务。整合队伍力量。发挥党员志愿者带头作用,“两企三新”尤其是新就业群体主动担当、“各展其能”。枣庄市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先锋岗,组织“五老”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为考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暖心服务和关心帮助。济宁市、日照市充分发挥网约配送“小、快、灵”特点,外卖骑手、网约配送员化身“跑腿员”,为遇到突发情况的考生提供应急帮助“新”动力。

精心组织,更好满足考生需求

精准设计项目。各地以考生需求为导向,组织志愿者从交通出行、环境营造、心理辅导、应急处理等方面精准发力,为考生提供有温度、有精度的志愿服务项目,让爱心更加务实高效。济南、烟台等市开展“绿丝带”爱心助考公益行动,送考车辆飘扬的绿丝带成为高考志愿服务的特色标志。青岛、泰安等市充分动员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等群体,为考生提供免费接送等服务,优先向家庭困难考生、军人子女及行动不便的考生提供用车服务,畅通考生圆梦路。开展特色活动。济宁、滨州等市开通24小时心理健康咨询专线和高考减压专线,常态化开展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志愿服务,帮助考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式,保持平和心态,积极正确看待、应对高考。日照、聊城等市在考点广泛设置心理咨询站点,组织教师、社会工作者及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协助缓解紧张情绪。威海、德州等市开展“静音行动”,志愿者参与考场周边秩序维护,开展夜间巡查检查,为考生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延伸阵地服务。在考点设置“温馨候考车”“爱心驿站”等志愿服务站,为考生提供服务。菏泽在全市34个考点均设置“菏美”志愿服务点,为考生和家长免费发放考试文具、矿泉水、应急药品等爱心助考物资,提供信息咨询、路线引导、手机充电、应急药箱、休息纳凉、物品代管等服务。聊城市搭建急救帐篷,成立铁骑护考小分队,每个考点门口都有“雷锋车”的志愿者随时等候。

传递爱心,全力营造浓厚氛围

传承志愿爱心。高考正值端午假期,各地将传统文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广泛开展“端午安康 金榜高‘粽’”志愿服务活动。济宁市、东营市组织志愿者将向日葵“祝福礼”、包好的粽子送给考生,缓解考生们的考试压力。很多曾经受益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家长群体参与到高考志愿服务中来,高考志愿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各级媒体开设高考志愿服务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经验。济南市发挥新媒体重要作用,用镜头记录、宣传志愿者们的点滴瞬间,将爱心助考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强化示范引领。烟台、泰安、临沂等市策划创作MV、H5、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刊发爱心助考志愿服务相关文章、视频,生动展现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推动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浓厚氛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一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