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竞恒《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一书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华夏制度文明,探讨原始儒学思想精髓。书中从孔孟原典出发,全面剖析先秦儒家的政治、经济、福利等多维度的制度构建,深挖先秦儒家制度的文化内涵。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特为本书作序推荐,在他看来,李竞恒这本“软学术”随笔式的小书,体量不大,但关注的问题意识,仍然是延续了追溯何谓“原始儒学”的这一兴趣方向,并通过很多现代知识,尤其是囊括了不同学科视野的交叉维度,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文 | 周振鹤

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除了“专业”之外,还有广袤而有趣的天地。对于我的学生,我尊重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由发展适合自己的阅读生命,若能做到博洽淹贯、汇通中西的视野,自然更好。

李竞恒跟随我读博时,我就发现他对中国思想史具有浓厚兴趣,当时他出版过一本《论语新劄》,汇通了古文字、考古资料、人类学,甚至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内容。学术方法上,显得有些“不守章法”,但能尝试贯通中今中外和跨学科的视野,却往往能从一些“三不管地带”中,发现新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则自有其意义所在。

中国思想史中的“原始儒学”等问题,可谓十分重要,从汉代以来的学者开始,其学术努力的方向往往是回溯先秦时代“原始儒学”的源头,这种溯求“原儒”思想的探寻,一直深刻影响到晚清、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潮。

李竞恒这本“软学术”随笔式的小书,体量不大,但关注的问题意识,仍然是延续了追溯何谓“原始儒学”的这一兴趣方向,并通过很多现代知识,尤其是囊括了经济学、法学、考古学、人类学等现代“西学”不同学科视野的交叉维度,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我阅读了书稿后有三点印象,第一是知识结构开阔,虽然要探讨“原始儒学”为中心的话题,但是能从多个学科切入,如谈论传统文化是吃肉还是吃素,能从人类学、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饮食结构,再联系到殷周贵族作为“肉食者”与军事贵族的体魄等。又如谈先秦时期山林水泽的资源使用权,能够从“习惯法”的角度,结合英格兰中世纪颁布的《森林宪章》等进行比较。

第二是思路比较广阔,用现在网络术语说,叫有“脑洞”。无论是谈“逃杨归于儒”,还是“爱有等差”、“性善论”等话题,都不是按照一般“传统文化研究”角度,而是都能从大、小共同体之辨,从人类学的“邓巴数”到智人大脑还不适应只有五千年历史的陌生人协作复杂社会等角度谈出新意来,至少就阅读感受来说,还是很好玩、很有意思和一些启发的。

第三是其志趣,立足于本国历史文化情感,但对于西学并不排斥,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或近现代的材料,信手拈来,态度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兼容并蓄,是可取的。

思想史的研究并非我的专长,对于李竞恒书中的一些观点,我也并不完全赞同。在日常交流中,我就和他谈到,对他比较认同的某些芝加哥学派学者,其实也存在着各种知识分子的致命弱点,特别是有“致君尧舜上”的想象。而在孟、荀之争的思想史问题上,我也是宁站在荀子一边。

当然,学术和思想是开放的,师生之间也不需要在每一个观点上都达成一致。他的这本小书,还是非常有趣,语言也浅白易懂,不故作高深。相信热爱阅读的读者,无论是否赞成其观点,但应该会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兴趣。

周振鹤

2023年5月18日

BOOK

推荐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

李竞恒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围绕华夏制度文明,回溯儒学的源头,深挖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全书分为“政论”“经济”“文化”三大部分,从孔孟原典出发,融合多学科知识,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全面剖析了原始儒学在政权组织形式、刑罚、税收、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等多维度的制度构建。作者认为孟子的爱有差等是文明社会的基石,不仅深入挖掘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还特别强调家庭、家族和社区在文明社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揭示原始儒学在铸就现代文明制度方面的深远影响和滋养现代文明精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