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老王见过不少脑洞炸裂的广告,但论阴间程度,还得是日本广告首屈一指。

最近日本的一则驱蚊器广告在社交平台上火了,品牌方竟然使用了322只蚊子的尸体打广告。

这逆天的操作,老王还真是开眼了。

事情是这样子的:

近日有位小红书网友发帖吐槽,说日本人的脑洞是无法填满的,竟然用蚊子做广告......大家在密集的蚊子尸体中,玩品牌方设计好的“连连看”互动小游戏,这过程想想就很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如果给人类最讨厌的动物列个名单,蚊子妥妥榜上有名。

特别到了夏天,蚊子更是无处不在,小到被蚊子叮咬长包,大到被蚊子吵得整夜难眠,严重的甚至会因为蚊子叮咬传播染上疾病。

咱就是说,蚊子,不愧是人类的一生之敌。

于是各式各样的驱蚊产品诞生了,形形色色的驱蚊产品广告也出现在消费者眼前。

可以感知到,在行业竞争激烈以及受众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品牌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让广告有效触达目标受众,脑洞炸裂的创意那是一个接一个。

比如开篇提到的“用蚊子尸体做海报”,就是日本品牌KINCHO的室内驱蚊器广告。

只要是6月2日打开报纸的日本读者,都可以看到这个由322只蚊子尸体组成的海报,左上方还有提示语:“请把蚊子按数字顺序连接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居然还是具有互动性质的广告!

被好奇心驱使的读者,在花费大量时间玩完这场“连线游戏”后,产品的广告文案也跃然纸上。

KINCHO的广告文案共有2个版本,在《日经》报纸上会出现「信じてる日経読者の購買力」,即“我相信日经读者的购买力”。(怎么有种道德绑架的感觉hh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报纸上则会出现「タレント2人もつかってしまった」,即“2位艺人都使用了”,借助明星的影响力来为产品背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广告就是为了卖产品,KINCHO这则广告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大众,自家的驱蚊器效果到底有多好。而是通过一个连线互动小游戏,还有322只蚊子的尸体(是驱蚊效果最好的证明),达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将产品卖点巧妙传递给大众。

其实老王觉得,创意还是蛮不错的,只是密集恐惧症患者看了会比较难受。

也有网友觉得并没有很阴间,毕竟只是语义上的蚊子尸体,又不是拿了真的蚊子尸体来拼海报。

借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

创意可以接地气,但不要接地府;创意可以有灵魂,但是不能有鬼魂;创意可以有灵气,但不能有灵异;创意是送给观众,而不是送走观众;创意可以来源于灵感,但不能来源于灵堂;创意可以冷门,但不能邪门。

不过以下这些日本广告的创意,多多少少有些接地府了。

比如这个投放在公交站、地铁站的广告,文案还是“你最好看看下面吧”。夜晚经过的路人朋友真的很难不被吓晕!后背已经凉飕飕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再比如整容医院的广告,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恐怖——表情诡异的男人,大脸占据了一整个海报篇幅,太压迫太窒息了;一个是物理意义上的恐怖——怎么做到几乎都整得鼻歪眼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连环夺命闹钟”的地铁广告,真真切切地见证了什么叫做,“一则广告让你原地血压飙升”。

早起,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还有日本安全套品牌Condomania,为了告诉大众“爱情不会过期”,就让几对情侣抱在一起,并把他们被真空袋包裹的样子拍下,宣传“让爱情保鲜,请戴安全套”。

emmm,这画面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及日本办公家具品牌伊藤喜曾推出过“午睡盒子”(Nap Box),和棺材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说是吓哭打工人的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拍公益广告,都能拍成丧尸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小红书网友

从宣传层面讲,日本广告的这些阴间操作,还是相当有脑洞、博眼球的,创意也总能突破人类的下限,在大众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就像三年时间过去了,大家还是能记得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些看不懂的“阴间艺术”行为。

作者 | 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