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及领导的军队坚持华北抗战的四大根据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东濒黄海、渤海,西临津浦路与冀鲁豫区毗连,北迄天津与冀中、冀东两区相连,南至陇海路与华中的苏北区相连,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央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十分重视,从1936年起,中央曾先后派黎玉、张经武、郭洪涛、罗荣桓、陈光、徐向前、朱瑞等一众领导干部到山东工作。

但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难题随之出现,直令中央忧心忡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难题,便是有关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权问题。抗战初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存在着八路军115师和地方武装山东纵队两支部队。

而要想让两支队伍形成合力,在战场上败敌制胜,对两支部队实行统一领导,就势在必行。

于是从1939年115师进山东开始,中央、北方局以及八路军总部便就山东领导权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尝试,结果都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到1943年,毛主席果断将领导权交由一人,最终确定了以此一人为核心的山东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体制。

在此人的领导下,两年后,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成为八路军最强战略区。

毛主席高兴地赞扬,换此一人,山东的棋便下活了,全国的棋也活了。

那么,这一人究竟是谁?毛主席当初又是如何考量的呢?

这一人,便是罗帅罗荣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8月,抗战全面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率115师开赴山西前线,9月,根据毛主席指示,又率115师政治部、骑兵营等少数部队,抵达晋察冀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115师政委聂荣臻受命留在晋察冀,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而罗荣桓则率政治部南下,与115五师主力会合,着手开辟晋西南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11月,罗荣桓同115师代师长陈光奉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率115师师部、主力第六八六团前往山东,并于次年3月初渡过运河,进入山东。

而此时,在山东,还存在八路军山东纵队这样一支地方武装,是在日军入侵山东后,由以黎玉为首的山东省委得到毛主席指示,将各地起义武装整编成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玉

山东纵队人才济济,起先以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黎玉为核心,后延安调派张经武担任总指挥,另外还有曾经红四方面军元老级别的人物王建安担任副总指挥,以及曾同毛主席一同上井冈山的江华担任政治部主任。

随后,115师进入山东,山东便出现了115师和山东纵队这样两支平行的队伍,他们分别都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由于二者所处作战区域的不同,慢慢形成了领导山东抗战的两个中心,而缺少一个骨干,对两支队伍实现统一指挥。

基于此,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即下令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调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赴山东任司令员,再调曾留学苏联的时任北方局组织部部长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度收效显著。由于徐向前曾任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同时还是黄埔一期共产党员中级别最高的将领,凭借出色的资历、威望以及工作能力,山东很快形成了以徐向前为核心的统一指挥,国民党当时甚至习惯将八路军山东部队称作“徐向前部”

只可惜,徐帅在山东呆的时间并不长,1940年6月,接中央通知,徐向前返回延安。徐向前走后,八路军第一纵队的番号逐渐不再使用,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徐向前走之前提议115师归第一纵队建制的计划也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前左三)、朱瑞(前左四)、黎玉(前左二)等合影。

徐向前走后,山东抗日根据地军事上实际由陈光和罗荣桓负责,而山东分局由朱瑞负责。

这样一来,就又相应地出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权问题,山东党的主要领导人无法负军事责任,而陈、罗作为115师首长,由于不是山东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挥整个八路军山东队伍上也存在困难。

长此以往,朱瑞和陈、罗之间的误会和分歧渐深。同一时期,日本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不断加剧,而山东分局同115师以及山东纵队的各负责同志,却在反“扫荡”策略和群众工作等问题上再度发生了分歧。

中央对此颇为重视,特意下达指示,明确指出:山东今后应“巩固与扩大115师与山纵,使两部打成一片……”,并要求山东纵队和115师商量决定如何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瑞

但就在中央提出要山东纵队和115师商量决定如何靠拢后,山东分局领导人朱瑞直接给中央发电报,指责了115师的工作,表达了对115师领导的失望,还建议“陈、罗最好给予休养”。

而毛主席和中央当时接到电报,最终回电,肯定了115师的总路线正确,第一时间鼓励了陈光和罗荣桓,要他们安心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来以严谨谨慎著称的罗荣桓在这期间展现出了稳定大局的本领,为团结山东纵队,他经常引用毛主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主力部队和地方关系搞不好,要由主力部队负责,以此勉励自己和115师领导。

而身为115师师长的陈光却在这期间暴露了急躁、固执、听不进他人意见的性格缺陷,陆房战斗中,由于陈光对敌情判断失误,造成115师师部被日军包围,陷入一场处境艰难的被动战中,所幸最后成功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光(中)、罗荣桓(右)

战后,不少同志都表示:“要是罗政委在师部,就不会被敌人包围了。”

陈光打仗奉行“硬拼主义”,而罗荣桓处事谨慎,每每从旁劝服,这样两个人搭档得宜,才使115师在山东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而一旦罗荣桓“缺位”,陈光的硬伤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这引起了其他同志的不满,陈光身为军事首长的威信急剧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8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以朱瑞、罗荣桓为核心的双领导体制,陈光改管财委会工作。但这依然没能解决山东领导层的团结问题。

1941年底,日军出动5万大军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为避免重蹈覆辙,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统一领导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朱瑞

1942年4月,刘少奇接毛主席电报,“朱、罗相互不满,发生争论为时已久,中央未予解决。朱的毛病在浮。你经山东时请加考察,予以解决”,去了一趟山东。

从电报也不难看出,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对领导干部的能力以及缺点都颇为了解。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刘少奇返回延安,向毛主席报告了相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为彻底解决山东领导班子的问题,毛主席当机立断,将朱瑞和陈光全部调回了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并在1943年9月正式任命罗荣桓为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根据地党政军全面工作。

这时的罗荣桓,肾病已很严重,经常尿血,早在半年前就曾致电中央请求休养,但迫于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重任,他抱病受命。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罗荣桓首先遵照中央嘱托,积极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其次在根据地内实行减租减息,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而后实行精兵简政,重新划归山东军区辖属,只保留13个骨干主力团,其余都编入地方武装;最后利用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形势,指挥了山东战场的攻势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从1943年到1945年,耗时两年,罗荣桓终不负重托,扭转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被动局面,开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新局面,迎来了抗战胜利的到来。

有数据统计显示,到抗战结束之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壮大到2400万人,成为我党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拥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占全党军队的三分之一,另有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4月到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罗荣桓被选为44名中央委员之一。

随后,罗荣桓接中央电报,赶赴东北,期间抱病指挥工作,在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

山东军区干部和战士则成为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主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衔,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十大开国元帅之一。

1962年,对于罗荣桓在山东工作7年间的功绩,毛主席给出高度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1963年12月16日,罗帅在北京病逝,终年61岁,自此结束了光辉而伟大的功勋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罗荣桓

最后,用毛主席曾经概括罗帅品格的十句话结束本文,这些同时成为了罗帅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素材来源:
[1]郭华.罗荣桓与山东抗日根据地[J].泰安师专学报,2001,(05):23-26.
[2]山东何以成为八路军最强战略区?毛泽东:山东只换上了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党史博采
[3]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选帅”风波 何立波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4]罗荣桓领导山东敌后抗战 百年潮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