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繁花》,写不尽上海流金的岁月,宝总有腔调;一位张教授,巧言说中国震撼三部曲,千古流芳。万万没想到,张维为教授和宝总竟然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都曾是上海滩工人兄弟中的一员,凭一条如簧巧舌,引经典故,飞黄腾达,扬名上海滩,深入全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万不可小看啊,上海老早的工厂里,卧虎藏龙,高人云集!310起头的时代骄儿,下一个会是谁?

没想到深受上海市民欣赏尊崇的张维为教授,跟《繁花》里的宝总一样,举国闻名之前,竟也是在上海的中小型工厂里上班的。

宝总年轻时在曹杨钟表零件厂当机修工,而张教授早间是上海雕刻二厂的技术工。这岂不正应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过上海滩基层锻炼洗礼后,吃得了苦中苦,宝总遇到贵人指导点拨一二,翻身即成锦鲤一跃化为金龙。宝总的贵人是爷叔,而张教授的“贵人”,则是当年刚恢复的高考!

发迹后的宝总,腔调十足,魅力无限,各路红颜知己抢着做他的马前卒。而成名后的张教授,儒雅端方,风度翩翩,引万千上海市民为其竞折腰,甘愿为其举铁杆当拥趸。

上海男人,腔调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张维为有相当多的拥趸,但也不少人不待见他。

我们还是要剔除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比如说美粉、恨国党之类的,这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理性讨论的,反而容易情绪化,情绪化之下的结论就不可靠了。

理性分析一下,对张教授不待见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

第一,张维为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他长期养尊处优,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象牙塔里,很少接触到底层社会,他的朋友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的中上层阶层,所以他对民间疾苦,对底层民众的艰难缺乏同情心。他认为人民的生活已经相当富足了,四菜一汤是日常。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依然要为了生计竭尽全力。这招致很多人的不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张教授的阅历丰富,阅读量大,知识面丰富,而且见多识广,又有国际背景。他的学识和阅历成就了他高高在上的腔调,但精明是他的天赋,他知道国人反感欧美学术思想理论,而反向宣传,则是攫取流量的无往而不胜的利器。他言必反欧美,动辄搬出西方的学说,反着说民主,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计划市场来作为评判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工具和尺度。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方法,比如良治与劣治,强大与衰落什么的,每一次对比,都以导师自居,极尽贬斥西方,大力扶持东方清场式领先。他的观点对不对可以进一步探讨,但却确实是经过自己咀嚼过了的,喂到人家嘴里的方式十分丝滑,成为增进民族福祉的工具和手段。自己先经思考,把别人思考的路啃断了,培养惯性思维,远比唤醒创造性火花更容易。这是张教授的精明之处,也是他的语言艺术的迷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张教授以中国震撼三部曲而屹立于时代的风口,但这恰恰说明了张维为教授思考问题的逻辑的适从性。他站在全球的角度和视野思考问题,又从体贴国情的姿势讲出去。大力弘扬中国的强大与崛起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他嘴里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是最大的话题。他以自己多年立足西方的经验,教化国人,欧美国家的政客和民众对中国的恐惧是由衷的,真实的。因为中国必将或者说正在超越美国,正在缴械美国的霸权,他们越是全力、全方位遏制中国,都只指向,中国全方位地将美国甩在了身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民追捧张教授,是时代之需要,当这一个时代成为历史,张教授的腔调,仍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