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个标准“三国迷”,曾多次通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书籍,并撰写了大量读书笔记,系统评价了诸葛亮、曹操等乱世英雄,其中主席对曹操的评价尤为出彩,称他是三国第一“霸主”,文韬武略无人可比。正所谓“爱屋及乌”,毛主席欣赏曹操,自然也对曹魏政权的都城许昌很感兴趣,事实上,早在1918年,毛主席北上北平求学的时候,途径河南,还专门与好友相约一同到许昌的曹魏都城遗址凭吊、怀古,并当场赋诗一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多年后的1953年,毛主席按计划南巡,途径河南时再度视察了许昌,并与主管当地宣传工作的纪登奎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谈话,期间纪登奎不卑不亢,对主席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对答如流,主席因此对他很是欣赏,随后便推荐他担任许昌地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建设工作。

1958年,毛主席第三次莅临许昌,此次仍由纪登奎负责接待、陪同主席,主席还是像之前一样,详细询问了纪登奎几个有关民生的问题,而纪登奎仍是问有所答、毫不露怯。而与纪登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信阳地委的负责人路宪文,他面对主席的提问是磕磕绊绊、不知所言,主席为此很是生气,于是便严厉批评了他,并要求他向河南省委做出检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主席专程来到许昌治下的南阳县考察农业发展,当地县委书记魏兆铭得知此事后,急忙率领县委所有骨干列队欢迎主席,同时提前将南阳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整理成报告,打算交由主席审阅。但出人意料的是,主席在看完魏的报告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转而问了他一个有关文史的问题:二十八宿中哪个排第一?

魏兆铭对此一无所知,他只得老老实实的摇头表示不知道,主席紧接着又问他:诸葛亮当初到底是“躬耕”南阳还是“躬耕”襄阳?魏兆铭不是南阳本地人,而且他也不熟悉三国的历史,因此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主席看出了魏兆铭的窘迫,便又换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定居南阳,此地有什么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兆铭此时已经阵脚大乱,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主席,他一时急得是满头大汗,心脏狂跳不止。南阳县委副书记眼看现场的气氛越发沉闷、冰冷,赶忙站出来打圆场,替魏兆铭回答了主席的问题。可主席仍意犹未尽,继而又向魏兆铭提出了第四个问题:南阳的群众每个月吃多少香油?

若是主席问南阳的群众吃多少粮食,魏兆铭一定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可香油在当时属于“稀罕物”,南阳一大半群众听都没听过,只有小部分家庭有能力消费香油,因此,县委根本就没对香油做过统计,魏兆铭自然也无法解答主席的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连四个问题,魏兆铭都回答不上来,这实际上已经涉嫌渎职,理应予以处分。好在魏兆铭交给毛主席的那份报告足够详尽、用心,所以主席认为魏兆铭还是一位足够负责任的“父母官”,只是在一些细节上不够用心,所以主席最终并没有对他过于苛责,只是教导他要多读书、了解当地的人文风貌,这样更有利于行政、施政。

主席这番话虽然是对魏兆铭说的,但在场的其他同志也从中获益良多,尤其是纪登奎同志,他在往后的工作中愈发精益求精,凡事都力求尽善尽美,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先。1963年,纪登奎因为政绩突出而被增选为河南省委常委,动荡爆发后,他被提拔为河南省委书记,兼任省革委会高干,1969年,他又被推举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初,毛主席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甚至一度考虑过纪登奎,但后来因为一系列特殊原因,主席又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1973年,纪登奎正式列席政治局,成为国家核心领导人之一,1976年,他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行动,由此一举平息动荡,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人民政权与中华民族。1977年到1979年,他紧跟华国锋同志的步伐,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帮助中国摆脱低迷与停滞,焕发新生。1980年,他因为年事已高,无力再继续参与军政决策工作,遂主动申请退休,1988年,这位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志不幸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