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人类学家、旅行家威尔·白金汉的终生伴侣去世后,他穿梭于缅甸等地,在旅行和交谈中寻求治愈,通过向陌生人敞开大门来寻求安慰。

心悦读丛书《你好,陌生人》不仅仅是威尔·白金汉笔下的一本回忆录,还汇集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学见解,它探索了我们这个时代急需思考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冲突越来越突出的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与他人、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我们如何抛开本能的仇外心理和对外来者的恐惧,去拥抱我们最本真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摘编自《你好,陌生人》

有删减

01

我向每一个我爱的人告了别

艾莉很了解我。十三年来,她已经习惯了我的不安分。那个时候,我们或单独或一起,去了许多地方旅行。艾莉曾经独自在美国长途旅行,参观她喜爱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我曾经在中国待过,常跟哲学家和小镇上的算命先生一起出去游玩。当我们俩一起旅行时,通常是就近旅行:拜访英国的朋友、在德国南部与陌生人共度圣诞节、在保加利亚山区避暑,等等。就这样,在艾莉逝世后不到六个月,我就登上了飞往仰光的航班。我辞掉了工作,把房子和猫托付给两位朋友照管。

我向每一个我爱的人告了别。我打点好行装,带上一本缅甸语入门指南,就离开了家。我的旅行没有终点,也不知道自己会离开多久,只是决定首先在仰光逗留五个月。在这之后的计划,我还没有去想。五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了。但不管如何,我感觉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在延续我与艾莉的共同生活,而不是彻底地与她分开。

那是艾莉离世后的一月份,我刚到仰光工作的第一个星期,我站在公司——一座小塔楼建筑的顶层——天台凝视着附近混凝土立交天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发呆。黑色的风筝在我头顶上空盘旋。最初的几周,我感觉很迷惘。这种迷惘不像是乡愁,更像是晕船。我尝试站稳脚跟,恢复平衡;试着顺其自然,不刻意规划我的生活。我要看看只有陌生人的环境下,我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在我离开之前,一些朋友问我,就这样离开,是否明智?他们问我:你确定自己不是在逃避吗?但在我看来,我迁居到仰光,并不像一场逃离。是的,这不是逃离,这也不代表我想要在这世上迷失自我,借此埋藏悲伤或忘记过往,它只是代表我渴望在世界上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身边所有事物都与过往不同、陌生的生活方式。我去仰光,是因为有时离开似乎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有时家不是你想待的地方,因为没有什么地方比生活在被陌生人包围的环境中,更能让你放下过去、重新构想新的生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仰光,悲痛啃噬着我,令我内心备受煎熬。我住在一座斯巴达式的公寓一楼,那里环境简陋、阴森清冷。晚上,我躺在床上蜷缩成一团,哭到浑身发抖;白天,我坐在新办公桌前,望着窗外盘旋的鸟儿,拼命抑制想哭的冲动;我还会顶着酷暑走上几英里,穿越仰光郊区,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我不是在逃避自己,只是在重塑自己。我在探索新的可能性,试着重新构想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02

人类基于各种缘由迁徙

艾莉说得没错:我总是不安分,向往家,又向往外面的世界。我总是感觉,远离家乡,并将自己置身于陌生人当中,能享受到这种体验带给我的深层次的自由。

当谈及人类生活的物理学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理论,即我们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受到外力作用(推或拉)时我们才会运动。但如果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是定居群体,那么,他们同时也是不断迁移的旅人,足迹从非洲大陆散布到全球各个角落。正如历史学家迈克尔·费舍尔所写:“迁徙,一直是人类本质的核心。”

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为什么人类还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它究竟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让人们甘愿去冒险,去探索陌生的世界,到一个无亲无故,身边全是陌生人的环境中生活?毫无疑问,外力的作用能够推动我们前进。史前以来,人类就基于各种缘由迁徙:因为在家乡无法生存下去;因为被驱逐;因为他们对亲人失望透顶;因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同时,也出于一些其他的原因,如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想了解远方是什么样子的,想获取新的资源或是机会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回来,旅行本身也充满吸引力,我们喜欢它带来的刺激。如果家让我们感觉良好,那么旅途也一样。研究显示,旅行能激发人更大的创意,以及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它唤醒我们,让我们感到更有活力。正如黑人女诗人特蕾茜·K.史密斯曾经写道:“如果我不体验长途旅行,不见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就会像被丢弃在户外、任凭水浸雨淋的刀一样腐朽迟钝。”可见,不安分的心和旅行,能够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尖锐、灵敏。

03

道的隐喻也许是普世性的

人类最古老的一些神话中,就记录了人类对出行、对道路的迷恋。道或道路以及旅行的隐喻在各大宗教传统中也颇为常见。佛教和印度教对“道”的表述是“末伽”(梵文Marga),指信徒所走的道路。《圣经》也经常出现“道”,如《诗篇》第25篇所言:“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将你的路教训我!”在《新约》中,道路的隐喻再次出现。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古兰经》中,道路也经常出现,有时是隐喻,有时不是,如:“我确已指引他正道,他或是感谢,或是辜负。”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更是对“道”颇有研究,正如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所言:“道行之而成。”

关于道或道路的隐喻也许是普世性的,但它的含义却不尽相同。有时候,我们正在行走的道路,即旅程,是一种放逐、一种奥德赛式的返乡之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天主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说过:“万物若没有正确归位就会不安;万物一旦正确归位就会实现平和。”圣奥古斯丁的观点是,对于流放的信徒而言,他们的归途是通往主那里安息。而在佛教和印度教,道是通向外部的——是达到不同的境界:觉醒、开悟或自由。在某些道教理论中,道并非指通向特定的终点:它不在乎你到达哪里,而是你踏上了一种让自己“悠然自得”的旅途,这种旅途本身就充满意义。重要的不是你去了哪里,而是你可以一直继续漫游,且从不会陷入困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作家布鲁斯·查特文认为,所有这些宗教传统中,道的隐喻都是那些定居人群想象出来的一种精神补偿,因为他们怀念过往那种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他写道:“一切超然的宗教,都是为那些旧有生活方式被定居破坏的人而设的。”

04

我最需要的正是一场游历

我不确定查特文的观点是对还是错,但在我童年的某个阶段,我发现自己的不安分是需要改正的恶习。在学校教室里,我总是如坐针毡。这并不是因为我好动,而是因为我喜欢自由行动,喜欢规划出自己的道路。年少时,我经常要参加长时间的教堂礼拜,有时我感到极度无聊,好像快要窒息一样,我就很想马上冲出去大声尖叫,逃离这一切。最糟糕的是,我知道我永远不会这么做。我知道我会继续坐着,并且表现出心平气和的样子。当我开始专心修习佛法后,我把内心的这种躁动视为冥想的障碍,因为它破坏了冥想时的理想状态——保持平心静气。当我打坐时,我心神不定,焦躁不安。我用了两年时间,每天练习打坐,才找到让自己静心的诀窍。通过专注于呼吸——这种神奇又简单的“魔法”,我对稳定的渴望与我的不安分开始重新达成平衡,渐渐地,我开始享受这种平和、安静。只是,数年的冥想并未完全驱除掉我内心的不安分,而我也并不想失去它,这种不安分似乎是一些值得保留和珍视的东西。又过了几年,我开始怀疑,别人告诉我要安守本分是否本身就是错的。我越能为自己的不安分找到排解渠道,我就越清晰地发现,渴望出发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对世界的好奇,是好客的一种表达——渴望接触陌生人及陌生事物。

在仰光,我站在公司的楼顶,俯瞰着汽车从天桥上呼啸而过,胸中悲痛郁结,但我知道在这里,我会遇见新的可能性,找到新出口;会认识新朋友,产生新思想,还会迎来新未来。我不是为了衣锦还乡,也不是在离家出走,我只是在磨砺自己的思想。置身于陌生世界、被陌生人包围、突然对自己感到陌生——我正在让自己发生改变,变成另一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已经身心疲惫,完全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所以,我就借助这个广阔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来实现这一切。在辞职前往仰光之前,我去拜见了我所工作的大学的系主任。她是宗教史教授,曾经写过关于16、17世纪欧洲朝圣者与旅行者主题的书籍。我坐在她的办公室,跟她聊了一会她的盆栽。然后,她问我她能帮到我什么。我说,我要辞职。她问我是否确定真的要走,又说,如果我留下来,她会尽力帮助我。但我告诉她,我想去旅行,想办法重启我的生活。

“你所说的,”她说,“是‘游历’(peregrinatio)”。拉丁词“peregrinus”(异乡人),意指“陌生人”“旅居者”或“外来者”。而“peregrinatio”(游历)是一种自我放逐。它是一种漫游,一种没有固定目的地的旅行,是某种意义上的朝圣。该词被包括西塞罗在内的古典作家用来指代“在异邦”或“成为一个陌生人”。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在其论战著作《上帝之城》(Cityof God)中,用该词形容异化和返乡。后来,基督教思想家也用它来表示一场没有固定目的地的在外旅行,是指一种置身于陌生人中的旅行。正如学者斯蒂芬妮·海耶斯-希利所说,游历的目的“是存在的最基本要素——身心的彻底转变”。

教授说得没错。我最需要的,正是一场游历。于是,我递上了辞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好,陌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英〕威尔·白金汉

译者 温兰芳

当当购书链接

博库购书链接

京东购书链接

编辑推荐

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痛苦加剧,

人与人正成为一座座孤岛。

我们该如何抛开恐惧与仇恨,

与他人和世界重新建立联结?

总有一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

将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缝补”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威尔·白金汉

作家、学者、旅行家,拥有人类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过多部哲学与文学类作品。与他人共同领导一家社会企业——Wind & Bones,探讨写作如何帮助我们建立与重建与他人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温兰芳,本科毕业于广东省汕头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翻译专业。有十年留港工作经验,先后在数家香港杂志传媒公司担任记者或编辑职位,主要负责采访、撰稿及编译等工作,涉及的领域包括时尚潮流、高尔夫体育、美容健康、工业机械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点击名片,关注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