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救助主要以货币救助为主,各类救助金的及时发放帮助很多家庭渡过难关。但随着困难群众的诉求复杂化多元化,救助模式也需迭代更新。无锡创新发起的全省首个服务类救助公益项目——“低收入人口智慧精准救助服务项目”,最近进入结项阶段。

该项目筹集社会捐赠210万元,用于购买访视照料、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专业人员服务,目前受益困难群众超8000人。个性化“物质+服务”模式,让服务可量化、效果可视化,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情。

发展提升,家庭氛围“微改造”

“12次上门,小慧的状态一次比一次好。”对江阴后现代心意坊专职社工俞楚洋来说,跟踪一个典型个案,帮助其改变生活状态,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无锡打造的“低收入人口智慧精准救助服务项目”,根据困难群众需求分成9个子项目。其中,发展提升类项目专项针对有需求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

小慧今年上初三,爸爸去世、妈妈改嫁后,她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住,政府通过低保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建立服务关系后,俞楚洋用心理健康测试自评量表对小慧进行测评。事实上,小慧已经确诊重度抑郁,需服药治疗。俞楚洋立即链接心理咨询师,开始一周一次面对面危机干预,还联系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起上门,调解矛盾、消除隔阂,家庭氛围得以缓解。

俞楚洋还鼓励小慧勇敢面对课程学习,花更多时间打基础。小小的进步让小慧发现,困难并不可怕。俞楚洋抓住这个好苗头,和小慧一起讨论如何把成功方法复制到其他事情上,引导她发现身边美好的人和事。小慧欣喜发现,在和家人、同学的关系改善中,她进一步接纳了自己。

无锡市民政局局长周立军介绍,作为2023年无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3610行动”重点任务,民政与锡商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该项目,以规范化管理作为项目质量保证,推动社会工作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青少年成长向导等专业人士走进困难群众的生活,走出一条破解低收入人口“急难愁盼”问题的新路径。

办好“心事”,主打持续“用心”

该项目筹集的社会资金落地无锡8个板块,在帮扶支持、发展提升、危机干预3大类主项目中,拓展了访视照料、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领域。记者也发现,该项目主打“用心”,特别是在困境问题根源发掘上下足功夫。

“人的服务是延续性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输出,才能收获心灵的托付。”去年夏天,项目执行方负责人瞿金培第一次来到低保户吴阿姨家中,从吴阿姨爱看电视这一兴趣切入话题,瞿金培拉近与她的距离。

61岁的吴阿姨因病常年卧床,父母过世后,与姐姐一家共同居住。评估后,瞿金培发现,由于长期卧床,吴阿姨身体僵硬不能自行翻身,极易产生褥疮,而姐姐缺乏专业护理知识。

社工及时链接志愿者,定期上门示范照料方法,让家属得以喘息。同时,社工还对接社区医生,用教学视频传授压疮预防和护理知识。“喘息+教学”,改善了吴阿姨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属的身心负担。

交谈中,姐姐担心妹妹未来老无可依,这一心事引起社工重视。社工到街道咨询后告知姐妹俩,将来妹妹可以进入养老机构集中供养,一家人感觉有了依靠。“走进心里,办好‘心事’,纾解内心困境,是物质救助的重要补充。”瞿金培说。

项目执行方扎根惠山区10年,除了12名专职社工外,还培育了一支居民、大学生、中高职老师、精神科医生等多元角色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链接资源,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是我们延续服务的重要方法。”瞿金培坦言,结项后他们担心受助对象失落,链接邻居志愿者经常上门探望,给吴阿姨的居家生活增添一点活力。

扶志赋能,家中安排“工位”

低收入残疾人面临行动不便、就业能力不高等限制因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对心理健康造成压力,“扶志赋能”子项目帮助不少困难群体找到工作、找回信心。

55岁的冯华身患精神三级残疾,靠低保生活,由80多岁的父母照看。“能不能安排手工活让我儿子做?他一直在家发呆,精神越来越差。”走访过程中,冯华母亲说出了期待。项目执行方立即为他制定居家就业、“以工代疗”的康复模式。

社工王羽佳拜访了10多家企业,其中一家做键盘的企业外发产品比较适合冯华。经过沟通对接,王羽佳带着6箱需要组装的键盘底座,和企业志愿者一起为冯华及其父母上培训课。

培训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8个装有不同按键的塑料盒子排成一列,冯华全神贯注地把一颗颗按键组装在键盘底座上。几分钟工夫,一个键盘半成品就组装完成。经过练习,冯华正式上岗。

“现在他一天可以完成100个键盘的组装。”冯华母亲欣慰地说,儿子有事干,精神好多了,一个月300—600元收入还能补贴家用。家中小小的“工位”,让一家人重拾信心。

无锡市民政局救助处负责人介绍,项目首期终评将评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并对救助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和优化推广。民政部门将和锡商公益基金会继续携手,持续推进该项目,确保服务不断档,温情得延续。(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