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6.许地山(落花生)与新台湾安社无关

《台湾社会运动史》(台湾创造出版社1989年12月第二版)第三册第二节《新台湾安社》记:“(台湾)嘉义市东门町出身的范本梁”在日本留学时“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大正十一年(1922年)八月左右离开东京赴北京,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他和住在当地的无政府主义者及侨居北京的台湾人来往参加思想运动,尤其和台中出身的留学生关锦辉、谢廉清、谢文达等人一起进行种种策划”,“范本梁则加入住在北京的无政府主义者兼世界语推动者梅景久等190余名所组织的北京安社。大正十三年(1924年)左右和燕京大学学生许地山(厦门出身支那人)来往密切,因许某曾经居住台湾,所以另外组织所谓‘新台湾安社’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向同志与学生间分发《宣言书》,进行无政府主义宣传”,“新台湾安社终于合流于当时存在于北京猛端胡同的世界语专门学校内的北京安社,在北京安社出版的宣传刊物中设《新台湾》,作为活动的开始”。

据我闻见所及,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是1923年开始筹办的,如《鲁迅日记》所记,当年“6月7日午后往世界语学校筹款游艺会”(鲁迅是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的发起人、董事和兼课教师),其时尚在筹款建校阶段也。新台湾安社的《宣言书》写于1924年2月8日、发表于“北京安社出版的宣传刊物中”附设的《新台湾》,则新台湾安社的最初的活动(包括办《新台湾》和发表《宣言书》)当发生于1924年也;许地山(落花生)是1917年暑假后到北京燕京大学前身之一的北京汇文大学堂入学的,1920年从燕京大学文学院毕业,1921年转入燕京大学神学院研究宗教并开始用落花生的笔名发表小说,1922年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留校任职,1923年8月17日从上海乘船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及宗教比较学,1926年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1927年回到燕京大学任教。1922年范本梁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时,许地山已不是“燕京大学学生”;1924年台湾新安社在北京开始活动时,许地山在国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转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等。显然,范本梁“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左右和燕京大学学生许地山(厦门出身支那人)来往密切”一语里的许地山,不是用笔名落花生写小说的许地山。许地山(落花生)同台湾新安社无关。

附带言之,无政府主义另有音译名安那其主义,北京安社、台湾新安社应该是皆从“安那其”取名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播讲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独立创作并播讲的评书作品有《海魂国殇》《血色苍穹》《铁流河山》《饮马天竺》《忠义沈炼》《荣华富贵》,并播讲经典评书《三侠五义(权谋版)》《水浒传》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联结两岸》,收录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2篇文章,是继其《话说两岸》《顾盼两岸》后的又一札记结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结两岸》延续作者一贯的“学术段子”写作风格,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看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史学术中“掌故札记”体例的最好传承,并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之语评价:“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让我们通过单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韬的评书演绎,结合《联结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进而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查看
顾盼两岸微信合集

点击查看
话说两岸微信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