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陈家鹦的同志,长期在弋阳县从事编史修志的工作,当初为了做好这件事,陈家鹦走访了很多老同志,其中就包括了汪东兴。

他对于汪东兴的晚年生活,有一句中肯的评价:晚年热衷著述,生活充实别样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家鹦特别提到了,在1995年前往汪东兴的家中时,看到了墙上挂着一中堂,这是毛主席在1961年10月16日亲笔赠给汪东兴的《离别》诗。

除了王勃的《送别》,毛主席还特意将自己的那首《沁园春·雪》写下来赠与汪东兴。

陈家鹦看到这些字,也是感叹不已,他说:“看到这些珍贵的墨宝,足以见得毛主席对汪东兴的信任与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东兴本人是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从1947年春天开始,他就一直在毛主席等领导身边负责警卫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由于国际社会的环境还是比较复杂,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工作,自然是一个大事情。

毛主席在出发之前,就敲定了汪东兴来负责警卫工作。

汪东兴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些事情,他写道:为了确保毛主席此次出访的安全,派出了足够的兵力来负责从北京到满洲里沿线的桥梁、涵洞、制高点的警卫工作,而我负责毛主席的专列和他身边的保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能够看出,毛主席不仅把中南海的警卫工作都全权交给汪东兴来负责,而且将自己的安全问题也都交给了汪东兴来负责。

在汪东兴所负责安全问题的时候,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重大漏洞。

毛主席也说过:“他是一直要跟我走得,别人用起来我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已经习惯了。”

汪东兴一直是毛主席身边的“贴身侍卫”,大家都是知道的,因为毛主席外出视察的时候,汪东兴都会跟在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他于1963年考察黄河、1965年重上井冈山、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等等,警卫工作,都是全部交给汪东兴来负责。

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毛主席还委派汪东兴来保护一些重要的人物。

毛主席对汪东兴的信任,还充分体现在一些个人的行程安排上。

有的时候,毛主席要去哪里,就连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可汪东兴一般都是完全知情的,而且,汪东兴很懂主席,双方什么都不说,但什么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搬离了中南海之后,汪东兴几乎就一直住在西单东侧的一处胡同里,他的邻居,就是赫赫有名的王震将军。

汪东兴离开政坛的很多年时间里,他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编史修志之上。

由于他过去的地位,自然也会有很多人前来拜访他,可他对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谢绝,他所愿意接触的人无非只有两类:一是家乡的干部以及父老乡亲们;二则是修史编志的同志们需要知道一些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东兴若是了解一些情况,必然是会全盘托出,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这一直都是汪东兴先生的座右铭。

1994年,也是陈家鹦第一次来到汪东兴的家中,那会的汪东兴老人头发基本上都已经白了。

可在陈家鹦看来,汪东兴是一个不服老的人,他的身上有了很多老人的特征,不过他依旧保持着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在起身行走的时候,他还会挺直腰杆,就像当年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陈家鹦前来是为了弋阳党史人物传的事情,他们编写文案的办公室早就将书稿寄给了汪东兴,登门拜访,也希望汪东兴先生能够为书写一个序。

汪东兴对于历史的问题,是格外慎重的,他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要求在编写历史的时候,不能出现什么纰漏。

他对陈家鹦说:“你们的书稿我是看过了的,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还是建议在这本书中加上两个人,其一是方志敏,其二是余汉潮。”

陈家鹦也能够感受到,汪东兴是用心看过书稿的,在提到一些建议和问题的时候,他总是会戴上自己的老花眼镜,一笔一划的记录编辑部同志们提到的一些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所亲自审阅的稿件,他也会一丝不苟的把关。

陈家鹦也是一个非常细心地人,汪东兴提到的问题,他自然也是考虑过的,于是,他就如实回答道:“‘方志敏’是在我们党史办编印的《弋阳英烈》中已经出现过了,若是再收编到这本书中,恐怕是有些不妥。”

汪东兴思索了片刻,马上回答道:“千万不要害怕重复,方志敏是在全国都非常著名的烈士,影响很大,我们要经常去宣传。”

而至于余汉潮,陈家鹦更是知道,此人对汪东兴的影响很大,是汪东兴早年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最终,陈家鹦同意了汪东兴所提出的建议,在这本人物传中加上了余汉潮和方志敏两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其他作者所编写的一些历史资料,汪东兴也总是会翻来看看,这占据了他晚年生活的很多时间。

可是,他对于一些文章,有着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江西省党史刊物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汪东兴看了之后,觉得里面的很多内容有些文学加工的意味了,看起来就非常不真实。

而且,还有一些文章中有对汪东兴的描述,也被汪东兴本人所看到了,有些离谱的细节,更是让汪东兴老人哭笑不得。

比如,在一本书中,作者这样写道:汪东兴考虑问题的时候会抽烟,高兴的时候也会小酌两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东兴对陈家鹦说:“这本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就非常不真实,我从来不喝酒,也不会抽烟,不是到了今天才这个样子,而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如此。”

他觉得,现在到了新时代,很多书籍当中都有主观臆测,掺水的问题太多,这个倾向非常不好,他本人就是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革命也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回来的,对历史,要保持着敬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很多人的眼里,汪东兴是毛主席身边的“贴身大管家”,他的余生,自然辉煌无比。

可真实的历史却是,自从汪东兴离开了政坛之后,就一直赋闲在家,他很少露面,却也将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别样充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年,汪东兴主要的“工作”,就只剩下了读书。

除了读书,汪东兴也会去看关于当年历史的一些材料和图片,并且来亲自把关,他看这些资料的时候,更是会一丝不苟。

比如,一次有人将弋阳苏区的斗争形势地图寄给了汪东兴,不久之后,编辑部的电话就响了。

汪东兴指出:在他的老家余家坞,属于是弋阳五区,早在1932年就已经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应当属于红区,可地图上将它标注成了白区。

这次,汪东兴已经直接在地图上作了亲笔的修正,还专门配上了文字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部的同志们看到了汪东兴所指出的错误,也都惊呆了。

因为,这份地图的比例范围属于“1:360000”,只是比黄豆稍微大一点,若是稍微不留神,就有可能无法分辨出这样的错误,可就是这个小披露,也没有办法逃脱汪东兴的眼光。

1995年6月,关于英雄方志敏的宣传片进入了拍摄日程,地方电视台的同志们专门进入北京去采访汪东兴,陈家鹦也来了。

由于之前在编写人物传的过程中,两人就方志敏谈论了很多,这次,双方又畅谈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东兴说:“当年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过程中,毛主席和方志敏见过面,可后来在土地革命期间,他们虽然没有见过面,可方志敏所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一直到他牺牲的情况,主席都非常了解,而且,主席非常钦佩方志敏。”

说到这里,汪东兴还回忆起了一件往事。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来到了浙江莫干山半腰散步,那会汪东兴就在主席的身边负责警卫。

主席爬山爬了一半,就对汪东兴说:“过了前面的山顶,就能看到你们江西弋阳了,弋阳出了一个人民英雄方志敏,他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在1965年,毛主席再度来到了井冈山,在山上,毛主席再次向汪东兴聊到了方志敏。

他说:“方志敏是一位很有气魄,并且很有理想的革命家。”

这次采访,汪东兴老人的状态也很好。

由于电视台需要拍摄一些关于汪老近期的著作和生活情况,汪东兴的女儿汪延群从卧室里面捧出了一堆书籍,陈家鹦这才知道,过去有很多人都想着采访汪东兴,都被他挡在了外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汪东兴的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毛主席所写的字,此外,他家中的客厅里面,四周都摆满了很多书柜,每一本书都有汪东兴老人亲笔写下的书名。

他非常敬佩毛主席,正是由于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这么多年,他的学识也大有长进。

距离毛主席逝世已经很多年了,汪老对于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丝毫不减,每每到了毛主席的诞辰和忌日,汪东兴都会来到毛主席纪念堂去献花圈和瞻仰。

而到了五周年、十周年这样的纪念日时,汪东兴则会发表一些文章,来表达他对于伟人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汪东兴有一篇《汪东兴日记》被赠与给陈家鹦所在的编辑部,这篇日记,就是汪东兴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的。

晚年时期的汪东兴,生活也非常规律。

他在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都会看看报纸和书籍,若是需要会客,时间则被安排在了下午,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他更是不会错过,看完电视后,他会去打打台球活动活动身体,精神还好的话,那就看一会书再睡觉,他非常喜欢规律的生活。

还有很多进京的老同志,他们在谈话之中总是能谈到汪东兴。

2009年11月,汪东兴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他让他的女儿汪小燕前去武汉,参加毛主席纪念联谊会,这次,很多老同志都询问起汪东兴的身体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汪小燕回答道:“我的父亲身体很健康,也会非常关心时政,他还经常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呢。”

这也是因为,汪东兴非常同意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而汪东兴的晚年,始终保持着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也一直保持到他年过九旬。

2015年,汪东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汪东兴:有些人写我尽掺水乱写 还说我抽烟喝酒 凤凰网

史家之眼︱历史转折中的汪东兴:与华国锋一起浮沉 澎湃新闻

走近晚年汪东兴 陈家鹦; 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