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使得四万万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外国列强的压迫,更对当时的国际力量对比产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毫无疑问是苏联,而我国最开始也的确是将苏联视为最亲密的伙伴,认为美国是必须要打倒的敌人。

但国际局势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中苏两国的关系在之后的几年里产生了恶化,而中美两国的建交则打开了中国国门,促成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这两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而1954年斯大林的继任者——赫鲁晓夫访华,则进一步加深了中苏两国之间的裂痕,原本友好的两个国家渐行渐远。

在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49年底,毛主席就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对苏联进行了一次访问。

当时苏联的统治者还是斯大林,这次访苏之旅并不愉快,斯大林自认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魁首,对毛主席一行的到来十分傲慢,甚至在会见之后,斯大林就把毛主席晾在了下榻的公馆里,丝毫没有一点重视。

这使得毛主席对斯大林的观感十分不佳,但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地方仍然需要苏联方面的协助,于是毛主席只好委曲求全,最终和苏联签订了援助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为后来中苏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

1954年9月,刚刚继任的赫鲁晓夫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中国访问。在当时,苏联和美国的冷战正处在一触即发的紧张阶段,苏联一方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态度,准备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中国展开援助,用以扩大己方阵营的力量来与美国对抗。

赫鲁晓夫到访后,毛主席和中央多位重要领导在中南海的颐年堂设宴招待这位苏联最高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酒量极好,宴会上两国领导人觥筹交错,氛围十分融洽。

他这次到访中国带来了好几份大礼,宴会上,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军队马上就会将旅顺口的部队撤走,无条件移交给中国政府,并当场签署了官方文件。

随后,赫鲁晓夫又提出将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不但将数个中苏合资的重要公司的股份转让给中国,更是保证将对中国提供高达五亿卢布的低息贷款,并对中国建设工厂提供技术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没多久,老百姓连吃上饱饭都有困难,工业领域更是一穷二白,急需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赫鲁晓夫带来的这些援助正是切中了新中国建设的关键,毛主席十分高兴,党中央的各位领导也频频向赫鲁晓夫和苏联代表们敬酒,将宴会推向了一个高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酒过三巡之后,赫鲁晓夫一时兴起,突然向毛主席问道:“我们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与你们国家的东北地区是不是很近?”

毛主席微微一笑,回答道:“您说的是港口海参崴吧,是的,那是一个漂亮的地方。”

赫鲁晓夫叹了口气,说道:“遗憾的是,我们的人口太少了,而西伯利亚又如此广阔,我们一直缺少劳动力来建设那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顿了顿,接着说道:“我听说贵国的人口有六亿之多,如果你们能将100万工人派到我们国家帮助建设,两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希望你们能考虑一下。”

一开始,毛主席拒绝了赫鲁晓夫的提议,主席深知在那个中国人民饱受压迫的年代,曾经有无数的劳工被派往西方国家工作,他们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惨不忍睹。毛主席并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人民再一次经受这种苦难。

于是毛主席表示,将会在之后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毛主席和众位国家领导们召开会议认真研究了这项提议,觉得这个项目是可行的,毕竟当时的中国各项条件还比较落后,这项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两国的友好关系,还能解决国内人员的就业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些派往苏联的工人能够学习到先进的技术,这对当时工业水平十分落后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在赫鲁晓夫结束在江南的考察回到北京后,毛主席便对他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代表中国政府同意向你们派遣工人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之后,两国签署了正式的合作协议,中国国务院还召开了“派遣中国工人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会议”,对这一重要合作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就在中国认真对待这项合作时,赫鲁晓夫的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这次提议本来就是赫鲁晓夫在酒桌上的一时兴起,回到苏联后,他很快就对这件事后悔了。他甚至在苏共中央的会议上污蔑中国:“他们(中国)肯定是想渗透并接管我们在西伯利亚的经济利益,这些人一直想把西伯利亚变成自己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之后,赫鲁晓夫便指示下属想办法阻挠这一计划的实施。

苏联一方以后勤供应不足为借口,几次推迟中国派遣工人的计划,千方百计地阻止中国工人进入苏联。

但由于双方已经正式签订了协议,中国决定先向苏联派遣1000名工人积累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1000名工人乘坐火车从保定出发,经过几天几夜后来到了西伯利亚,苏联方面毕竟不敢怠慢,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而这些工人也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友好善良的美好品格,与当地的苏联人民友好相处,合作十分愉快。

但在后来的时间里,苏联却无论如何也不肯继续允许中国方面的派遣,违背了两国的合作协议。就这样,这项计划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工人入苏参与建设的计划虽然是赫鲁晓夫一时兴起,但从最初的1000名工人在苏联的情况看来,这项合作其实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国人民也由此得以深入交流,在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赫鲁晓夫却因为对我国的偏见而出尔反尔,甚至公然违背协议,不得不让人感叹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唯有及时应变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