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伏凉嗖嗖,晚伏蒸桑拿”,7月15日入伏,有啥说法?了解下

“早伏凉嗖嗖,晚伏蒸桑拿”,这句脍炙人口的民谚,在每年夏至之后的三庚日——即入伏之时,总会被人们提及。它生动地描绘出夏季气候的两种截然不同状态,也揭示了大自然中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交替。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5日,那么,关于早伏与晚伏,又有着怎样的说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早伏”和“晚伏”。在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被称为“庚日”。从夏至日开始,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的开始。由于每年夏至的日期不固定,庚日的出现也有早有晚,因此入伏的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若夏至日后的第二十到二十五天进入伏天,则为“早伏”;而若夏至日后的第二十五天到三十天才进入伏天,则为“晚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早伏凉嗖嗖,晚伏蒸桑拿”这句民谚又意味着什么呢?早伏时,虽然夏日炎炎,但由于入伏较早,气温尚未达到峰值,且伴随着频繁的降雨,使得人们感受到的更多是清凉舒适。这种天气里,微风习习,草木茂盛,人们可以在户外尽情享受夏日的惬意。而晚伏则不同,由于入伏时间较晚,此时已是盛夏时节,阳光炽烈,气温飙升,仿佛置身于一个大蒸笼之中。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感到闷热难耐,不得不寻找避暑之地。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5日,相对来说属于早伏。根据民谚的说法,早伏期间天气相对凉爽,炎热的时间较短。这对于在室外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夏日的炎热之苦。而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们来说,早伏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可以尽情享受夏日的阳光和绿意。

当然,除了民谚所描述的天气特点外,入伏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活动。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入伏这天吃饺子或面条,寓意着“伏天不苦夏”,希望在炎炎夏日里能够保持健康和好心情。而在南方一些地区,则会有赛龙舟、挂艾草等民俗活动,既是为了庆祝夏日的到来,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入伏时期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段。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汗失水,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同时,夏季也是各种细菌和病毒活跃的时期,人们需要加强卫生防护,避免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早伏凉嗖嗖,晚伏蒸桑拿”这句民谚不仅是对夏季气候特点的形象描绘,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智慧。在今年的早伏时节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夏日的清凉与美好,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健康和卫生,迎接一个愉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