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将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领域课程,加快科学智能创新生态构建,打开AI+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复旦将实现AI“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的大会战(“AI大课”),已经“准备好了”。

复旦为什么要打造“AI大课”?课程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有哪些类型的课程……一起来看!

瞄准的是科学智能创新生态建设

复旦大学AI大课建设的战略目标有三个:构筑复旦大学科学智能范式变革的教育和人才基座;为赋能千行百业探索AI+人才培养新模式;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据了解,AI大课建设的本质,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塑造教与学的新形态。而这,将对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据麦肯锡“2022全球AI调查”,全球领先国家AI使用率已达到60%左右,而中国目前仅为41%。有9%的中国企业可借助AI实现10%以上的收入增长,但领先国家则有19%的企业能实现这样的增长。复旦大学AI大课的建设,针对的是上海即将蓬勃而至的AI垂直领域的复合人才需求。同时AI大课本研打通,意味着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不管文社理工医,总有一款适合你

AI大课有哪些课程?据悉,对齐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AI教育,并基于全校“普及圈”“核心圈”“进阶圈”的需求“画像”,复旦AI大课将同时推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科进阶课程和垂直领域应用课程。

通识基础课程适合AI零基础的学生。而且通识基础课程也做了细分,比如为人文和社科的学生量身打造了《走进人工智能》《社会计算引论》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AI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修读这一课程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基础。

AI学科进阶课程,是从各学科“生长”出的有自己特色的AI类课程,适合主动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生。

垂直领域应用课程注重实训,围绕AI应用场景开发课程。今年9月,复旦将推出至少10门以产业应用场景为背景的AI大课。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AI垂域应用课程实训基地之一,已辟出专用物理空间。

据悉,上海正在推进AI垂直领域产业发展,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微专业(学程)今年秋季学期不仅面向全校开放,根据课程容量,还将以跨校选修方式向上海高校开放,完成修读的学员将获得复旦大学AI+微专业(学程)证书。

如何保证师资力量?

这次摸底发现复旦大学课程名称中含“智能”的超过300门,而纳入100门AI大课体系的并不多,70%以上为新开或整合优化课程。新开AI大课如此之多,师资和算力如何保证?

“现在收到的AI大课开课申请,远远超过100门。其实在AI大课之前,复旦已有一年多的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一些潜在师资也就浮出了水面。”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介绍,除了在学校内部挖潜,还将引入海外校外资源,以暑期学校、短期强化课程等方式,聘请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担任课程首席专家,将最前沿的学术和产业成果纳入课程。

一年前,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正式上线。这台科研“超级计算机”由复旦大学与阿里云、中国电信共同打造,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跻身全球超级计算机前15名,不仅在国内高校中属于首例,也领先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

同时,此次AI大课的推出,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整学分的结构框架,不给学生增加学分负担。

复旦大学AI大课设置并非从就业端,而是从创新端的需要考虑。复旦大学MOSS大模型负责人、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说,“面向未知没有标准答案,AI大课想要构建的是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教学生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珉表示,经典学科理论体系和前沿进展的有机融合非常有必要,发动前沿顶尖学者参与AI大课,从而在交叉融合中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这也正是AI大课的出发点。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