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份,58岁的毛泽东收到了从武汉寄来两封信,信的字迹很陌生。

说实话,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多里,对于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类私人信件,他多少有些无奈。

因为这些信件,基本都是为了让他介绍工作,或者是家庭困难求照顾的。这些写信人,有的是湖南老家的亲朋,有的是他在各地结交的一些朋友。

不回信?太不近人情了!总不能让人家觉得,自己出息了就不念旧。可就算是回,也只能是拒绝。裙带之风万万不能开,这一点,他很清楚。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多时间里,他写的这类”拒绝信”达到了170多封。

但是这一次,看到这两封信,毛泽东却高兴得很。这封信出自一位名叫陈文新的女大学生之手,她目前在武汉大学读书,信是她的母亲毛秉琴托她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泽东

从这两封信里,毛泽东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已经牺牲的好友陈章甫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考上了大学。那时候主席还想不到,这个女娃将来会成为新中国的女院士。

第二,陈章甫的妻子毛秉琴也还健在,目前就在湖南老家。

这两封信,让毛泽东生出不少敬意来。

这第一重敬意,是对毛秉琴女士。

陈章甫是在1930年牺牲的,那时候他才36岁。毛泽东依稀记得,他有3个女儿,最小的就是这位陈文新,那时候她才3岁多。

21年了,毛秉琴一个弱女子,硬是在烽火岁月里把3个女儿都抚养成人,小女儿还考上了名校,这位女性让毛泽东打心底佩服。

这第二重敬意,是对陈家人。

陈章甫20岁就认识毛泽东了,他们既是知己又是战友。

而毛秉琴,那时候毛泽东还叫她姐姐。毛泽东还在陈家住过一个多月,所以陈章甫的父母也都是认识他的。

自从长沙1949年8月4日解放后,毛泽东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了,湖南多少沾上一点边的人都来和毛泽东攀亲。

偏偏陈家人,到现在才给他来了这么两封信。而且信里没提任何要求,就是告知他烈士后人一切安好,毛秉琴也很好。

老友还有后人在!而且还这么有出息!毛泽东高兴得很,他当即回了这样一封信:

文新同志:
你的信和你母亲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们姊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的建设服务。
问候你的母亲。

书信日期为:1951年4月2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毛主席给陈文新的回信

目前这封信被馆藏着!书写很有力道,透过字面我们都能感受到主席内心的喜悦。

陈文新收到这封回信时,已经是5月初了。这封信,让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都“沸腾了”,同学们都争相传阅。

“真的是毛主席回的,你看落款为毛泽东”、“对对对,字迹也和报纸上印的主席笔迹一样”……同学们都在议论。

看着这一切,25岁的陈文新才敢相信:原来母亲讲的都是真的,父亲真的是毛主席的好友,而且主席还认识母亲。

之所以会突然写这封信,陈文新其实是受母亲所托。数日前,她从学校回浏阳老家看望母亲,身体已经不太好的她,才把父亲和主席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她。也就是到此时,陈文新才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收到回信后,陈文新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赶回了老家,把信交到母亲手里。眼神已经不太好的毛秉琴,让女儿一字一句念给她听。在女儿激动的声音里,往事历历涌上毛秉琴心头。

丈夫陈章甫是浏阳人,年轻时就是个才子,1911年,17岁的他就考上了长沙中路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湖南一师;而毛泽东,是在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的,后来这所学校被一师兼并。也就是在这里,这两位有志青年相识了。

虽然说起来陈章甫算是毛泽东的师兄,但他对毛泽东却服气的很。

那时候,两位年轻人都受到了一师老师杨昌济等人的影响,都打算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做点什么。

陈章甫从一师毕业后,受聘在第一师范附小教地理。

一天,毛泽东找到他,称自己有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想在长沙各大高校里搞一个征友启示,目的是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做法有点儿奇怪。但陈章甫很清楚,这位学弟的脑子总是转得比别人快,他当然得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陈章甫

于是没过几天,长沙各大高校门口就贴上了一则《征友启事》。

这则启示用的是兰亭贴体,这是1000多年前王羲之最常用的字体。通篇都是古典文体,共有几百字,湘纸油印,信的大意译成白话大意是:民族危亡之际,所有青年当团结起来共寻救国之道,我诚心结交各类有志之士。

在文中,毛泽东甚至用上了这样的话:

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此时毛泽东和陈章甫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年纪轻轻的他们已经打算为苍生立命!这则启示毛泽东没有用真名,而是用“二十八画生”来代替。而且在启事的最下面,还特意写了这样一行小字:

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就写信给我,信由陈章甫转交。

为何毛泽东不用真名?

也不自己收信?

因为这一年,毛泽东没少“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