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强烈呼吁,后有《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大胆喊话,近期“把演员的选择权还给导演”这一话题引发讨论,多次登上热搜。作为影视作品的灵魂,角色是决定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影视界涌现的现象级优秀作品,离不开演员对角色的完美呈现。此番导演们毫不留情地将行业问题摆在台前,又透露出何种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量至上、带资进组、绝望的文盲……当下影视圈乱象层出不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好作品凤毛麟角。正如郑晓龙所言:“大量的片子按照平台、投资方要求,虽然用的是明星、流量,但是出来的片子成功率不高。”按照这一逻辑,过硬的表演技巧并非选择演员的第一要义,反倒是影响力、粉丝数、知名度等指标,冲淡了本该有的艺术判断。虽然迎合了市场,最大限度地进行商业化包装,但真正有才能、有创造力的演员却因为所谓的流量标准被拒之门外,丢失了宝贵的机会。一些没有真演技的偶像明星,却可以凭借出众的长相和较高的话题度,通过商业化运作在影视圈如鱼得水。

长此以往,影视作品的核心魅力被消解,那些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充满穿透力的表演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模式化的人物呈现,演员犹如尴尬生硬的提线木偶,让观众如坐针毡,丢失了信心。滕丛丛更是直言不讳:“不是你长得漂亮就叫演员,不是你有点粉丝就叫演员,也不是你爸妈是谁你就可以成为演员,好的演员应该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导演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需要把控作品的故事框架、艺术表达、价值塑造以及人物表现。可以说,影视作品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演员选不好,故事就讲不清”,滕丛丛透露自己在拍摄作品时,一直坚持亲自面试每一位演员。郑晓龙认为,“剧本里的角色对于导演来说是活在心里的人物”,选什么样的演员最合适,导演最有发言权。

郑晓龙与滕丛丛的呼吁都是从呵护作品、尊重艺术、敢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当然表示支持。不过,一方面,如果演员的选择权仅由导演一方独揽也未必万无一失。毕竟,过去个别不怀好意的导演由选角引发的潜规则事件给行业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导演一方视角,代表了个人对电影的理解,影视创作是集体呈现,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回报。

业内公认“一个好本子可能会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本子绝不可能会拍成一部好片子。”其实强调了剧本对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在国外,编剧的重要性不亚于导演,编剧体制的成熟还经历了从导演选编剧到互相选择的过程。对于演员的选择更是如此,只有忠于剧本风格,尊重故事内核,达到剧本、导演、演员三方的黄金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力。避免影视作品沦为毫无文化韵味的商业产品,呼吁把演员的选择权还给导演,其实就是还给剧本,还给艺术价值——应该从内容本身出发,让优秀的剧本找到合适的演员,达到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让有实力的演员充分发挥自我,贡献生动现实的艺术表演,为观众与市场带来惊喜。(大众新闻客户端 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