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阅读张震中将的回忆录时,发现了一句极其动情的话:如果没有上级的关心,我恐怕不会有今天

而老将军所说的“上级”,主要指的是他的老首长:粟裕大将。

顺着这句话,笔者又仔细梳理了华东时期,粟、张两人间的来往互动,竟偶然间找到张震一篇为粟裕“出头”的文章。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对张震之后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他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关键转折点!

文章里究竟说了些什么?

一,华野众将闹家务

此事还要从一场战役说起。

1947年7月,为配合南下中原的中野部队,中央决意华野兵分三路,外线出击。

华野军事主官粟裕在接到中央命令后,立即调转战略方向,把部队分成三个兵团,多线出击。

粟裕本人亲率第2、6、7、9四个纵队,进攻南麻、临朐等地,打算消灭国军一部精锐。

当时的粟裕,已经率兵先后取得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战神之名响彻华东。

就在众人认为粟裕又将取得一场大胜时,意外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天下暴雨、道路泥泞,部队进攻速度受到影响,最终在敌人支援到达前,仍未完成作战目标,只能暂时撤退。

此战,我军伤亡惨重,军队士气大跌,部队一夜间竟出现了一句顺口溜:反攻反攻,丢掉山东。

不仅基层士兵们有不满,领导层也出现了“内讧”。

华野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在司令部大发牢骚,把战败责任全部推到粟裕头上,而后甚至单独写一封长信,指责粟裕“在军事上粗心大意,缺乏远见”。

此处细节,笔者已在前几日的文章中详细讲述,本文不再展开。

有了谭震林带头,华野内部几位刺头将军,纷纷现身闹家务,甚至有人扬言要向中央告状,请求换掉粟裕。

打胜仗的时候,大家都来分一杯羹;打败了,就墙倒众人推、连踩带踢。

搁谁身上,都会寒心。

面对批评,一向注重团结的粟裕没有过多争论,而是独自返回他的住所,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把战败责任全部揽在自己头上,请求中央重罚。

二,张震力挺粟裕

就在军中大佬们“围攻”粟裕之际,时任二纵副司令的张震站了出来,力挺粟裕。

8月29日,张震向司令部呈递了一篇名为《改进我们的战术与指挥商榷》的战役总结文章,并公示全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文章中,张震先是解释了自己对战术的理解,后是对敌人的新战术做了介绍,最后得出结论:南临战役没有打好,主要是因为部队没有及时更新战术应对策略,士兵们不熟悉新战场,才一时吃亏,只要及时跟上节奏,定能扭转颓势。

全文自始至终,张震都没有明确的和人争论孰对孰错,仿佛只是单纯的讲述自己的见解。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张震在这个节骨眼发表文章,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支持粟裕。

在张震看来,统帅指挥打仗,哪能面面俱到、没有一点小瑕疵?能饶人处且饶人,切不要一撸到底、赶尽杀绝。

患难才见真情,粟裕对张震的“拔刀相助”大感意外,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平日里和自己交流不多的将领,能够在“一面倒”的时候仗义执言。

除此之外,粟裕也对张震文章中的见识大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将。

三,粟裕火线提拔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华野闹剧结束后,粟裕开始有意锻炼张震的大局观与指挥能力,两人交流更密,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1948年2月,毛主席计划组建东南野战军,粟裕极力推荐由张震担任第一兵团参谋长。

后因战局原因,东南野战军未能组建,粟裕又排除众议,把张震调到华野总部,由他出任副总参谋长。

当时的华野总参谋长是陈世榘将军,陈参谋是华东老将,资历极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正常情况,张震在华东的职务可能会止步于副总参。毕竟在当时的华野,一些老将迷于排资论辈,强如粟裕大将也吃了不少亏。

但是,陈参谋的个人优势,让事情有了变化。

什么优势呢?

简单来说,陈世榘更擅长到一线指挥打仗,比如在莱芜战役中,陈将军跑到临沂前线指挥一个半纵队,与敌交锋;孟良崮战役开打后,他又连夜赶到泰安,带领几个纵队打攻坚战。

明面上看,此举没什么毛病,但细想之下,问题就来了。

何为参谋?那是要及时了解战场态势,制定作战方案,为司令部出谋划策的活。

陈将军能打仗、爱打仗,自然没什么错,但是他身为华野参谋,每逢大战,就离开司令部去一线指挥,就有点“不务正业”了。

所以,在陈参谋不在司令部的时间里,张震及时顶上,担着副手的名头,做正职的工作,为粟裕做军事参赞、查缺补漏,著名的“齐辰电”就是由粟、张两人合谋而出的。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粟裕在等待一个把张震提正的时机。

1949年2月,华野奉命进行整编,计划更名为第三野战军。

在确定部队领导班子时,粟裕向中央提议,由张震出任三野总参谋长,原华野参谋陈世榘则调任第8兵团司令员,中央当即批准,张震自此成为华东一位重量级人物。

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中,张震担任三野参谋的这份资历,一度让他有问鼎上将的可能。

尽管最终因为其他考虑,张老将军仅被授予中将军衔,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在张震看来,军衔只是无关紧要的身外物。

1994年,张老将军再次挺身而出,极力要求有关部门为粟裕恢复名声,粟大将的在天之灵得以慰藉。

2015年,张老将军在北京逝世,是我军开国中将中最后一位离世的将领。

张震中将真乃光明磊落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