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滴小伙伴们

最近微信又改版啦

邀请大家动动手指

把圈主设为星标

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精彩推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06-05

直播嘉宾:

朱碧莹 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

摘 要

猪周期其实指的就是猪肉价格变动的周期性表现。具体来讲会有几个环节:第一,猪肉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养殖户赚到了钱,可能会去新购买一些小的种猪去繁育。等母猪生出来小猪之后,他把这个小猪养大。市场上前一批赚到钱的养殖户,增加的猪肉产能全部投放到市场,市场的猪肉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猪价就出现了下跌。第二,在猪肉价格下跌的时候,养殖户会由于亏损被迫去掉一部分母猪产能,把母猪当成商品猪去卖。一般母猪生下小猪到小猪可以供应需要一年,这就导致一年之后市场的猪肉供给出现了下降,这种供给的下降导致猪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猪价又出现了上涨。2000年以后,有三到四次猪周期的现象,猪周期一般持续三到四年,价格上行与下行都大概持续一年半左右。

猪肉的需求端比较稳定,在5000万吨-6000万吨之间,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猪价波动等等因素的影响。猪肉的供给端主要看三点,能繁母猪的去化情况、二次育肥的行为,还有生产效率的提升。

能繁母猪方面,从数据上看,由于去年猪价比较低,养殖户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能繁母猪的数量一直处于去化之中。最新的数据是到4月为止,它其实持续去化超过16个月,去化的幅度不同的口径不一样,大概在10%左右的幅度。

二次育肥方面, 我们对于二次育肥的情况比较乐观。第一,从期货价格上可以看到,今年9月一直到明年1月,基本都在18块钱和18块钱以上,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第二,前期的亏损导致很多养殖户手里没有钱,已经亏到母猪淘汰的程度,现在也很难有钱再买一些标准体重的猪进行二次育肥,没有成本进行投资了。

养殖效率的提升方面,养殖效率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母猪可以生多少头小猪?这些小猪的成活率?这些小猪可以养到多少斤?这部分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小猪的成活率提高了,也会对产能有一定的影响。

猪瘟方面,猪瘟对于猪周期影响现在偏弱,经历过之前那一波猪瘟,大家对于防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些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养殖户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一部分。目前留下的这些大的规模厂,本身防瘟的能力比较强。

如何布局猪周期?对于更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中观看一下这个行业趋势,现在的景气度在底部,猪价可能要起来了,这个时候投资者可以看一看beta属性非常强的养殖ETF(159865)。对于猪周期把握比较好的投资者可以进行短期波段的操作,当猪价出现超预期上行的时候,可以进行短期的投资。但是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在估值比较便宜的时候,逢低分批去投资这个板块,可能相对来说长期的回报是更加稳定的,风险更加低。

正 文

01

什么是猪周期?

主持人:今天我们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养殖行业的逻辑。养殖行业在我们股市里面最主要的就是猪肉,我们经常会听到猪周期,到底什么是猪周期?它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影响?希望朱总先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猪周期。

朱碧莹:猪周期其实指的就是猪肉价格变动的周期性表现。具体来讲会有几个环节:

第一,猪肉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养殖户赚到了钱,可能会去新购买一些小的种猪去繁育。等母猪生出来小猪之后,他把这个小猪养大。市场上前一批赚到钱的养殖户,增加的猪肉产能全部投放到市场,市场的猪肉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猪价就出现了下跌。

第二,在猪肉价格下跌的时候,养殖户会由于亏损被迫去掉一部分母猪产能,把母猪当成商品猪去卖。一般母猪生下小猪到小猪可以供应需要一年,这就导致一年之后市场的猪肉供给出现了下降,这种供给的下降导致猪肉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猪价又出现了上涨。

猪肉价格的周期变化主要由于从生殖到小猪养大再到大猪阶段需要时间,这是人为很难改变的。养殖户往往会在价格高的时候扩产能,价格低的时候开始缩减产能,这样的养殖户行为导致了猪肉存在周期性。2000年以后,有三到四次猪周期的现象,猪周期一般持续三到四年,价格上行与下行都大概持续一年半左右。

但在2018年,非洲猪瘟导致了比较大的缺口,这就和往常的猪周期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区别。传统的猪周期变化过程中,养殖户是由于价格亏损导致去产能。但非洲猪瘟流行中,由于一只猪生病,一个养殖区域的猪全部进行灭活的操作,导致出现了大规模的猪肉产能下降。由于猪肉供给的大幅下降,在2018、2019年那一轮猪周期,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行。

这对后面的影响是什么?2018年、2019年那一波猪价非常高的时候,养殖户会赚到更多的钱,后面猪肉出现亏损的时候,他有更多的现金去扛。另一方面,大家由于在前一轮猪周期感受到了猪价暴涨过来的利润急速累积,即使我前面亏了两年,由于暴涨,我一年就赚回来很多。这种感官的强刺激导致大家去化慢于市场的预期,对后面的猪周期有一个持续的影响。

02

养殖需求端解析

主持人:感谢朱总的回答,相信大家对于猪周期都有了一定的认知。目前我们政策对于消费的刺激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尤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端频频出台很多新的政策促进大家消费。从消费的需求出发,请问朱总养殖行业怎么看待消费端的需求?

朱碧莹:先说结论,未来一段时间需求会稳定在一个区间内,我们觉得这个值每年大概在5500万吨-5600万吨之间这样一个范围。

这样的结论是怎样推演出来的?首先我们看到2012年-2018年这八年时间,基本我们猪肉的供给量在5000万吨-6000万吨之间。2019年,由于被动导致市场上的猪较少,影响了需求,尽管需求下降的比较厉害,但还是没有下降到5000万吨以下,这说明这部分需求是比较刚性的。

到了2020年,爆发了公共的卫生事件,这对于猪肉的影响比较大,因为猪肉的消费大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家庭消费;第二部分,外面消费。家庭消费与外面的消费比例是6:4,卫生事件对猪肉的需求有一定的影响,它的需求降回到4000万吨。

总结来说,需求端过去比较稳定。进一步分析未来的供需,如果供给端没有大的变化,需求端就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猪价波动等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看到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对猪肉有一定影响。随我国经济高速的增长,猪肉的产能、产量有一个快速的扩张期。当人均GDP增加到1万美元之后,在肉类消费结构上,禽类、牛羊肉的占比会有一定的提升,预计猪肉本身随经济高速发展出现需求量暴增的阶段已经结束了。从结构上来看,未来可能它在整个肉类的消费中占比也会有一定的下降,这也是有数据支撑的,之前占比大概在65%,近期可能下降到了60%左右这样一个水平,结构上占比有一个小幅的下降。

此外,人口结构对猪肉的消费也有影响。我国现在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5-60岁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出现下降,猪肉并没有内生大幅增长的动力。所以整体来看,猪肉消费的需求端还是比较稳定的。

以上都是从年度角度看,从季节来看,猪肉季节的需求波动非常有规律, 9月、10月的中秋、国庆是年内消费的旺季,最旺的季节在每年的1月、2月,因为到了冬天,像南方地区有一些烧腊的需求,以及农历年的猪肉需求也会有一个比较高的增长。而4、5、6月则算是年内猪肉淡季,这是整个猪肉需求方面的介绍。

03

养殖供给端解析

主持人:总的来讲,猪肉消费需求一直非常稳健,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暴增以后,目前比较稳定。我们也想请朱总讲一下供给端。

朱碧莹:供给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能繁母猪的数量,它其实是反应的是中长期的供给指标,能繁母猪是母猪的产能。从数据上看,由于去年猪价比较低,养殖户整体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能繁母猪的数量一直处于去化之中。最新的数据是到4月为止,它其实持续去化超过16个月,去化的幅度不同的口径不一样,大概在10%左右的幅度,这是第一个大家会着重看的点。

第二个点就是二次育肥的程度。一般生猪出栏在90公斤左右,把这个猪养大概8、9个月,猪大概八九十公斤就出栏了。如果养殖户觉得未来两、三个月猪价还要涨,他把八、九十公斤的猪养回来,再养两、三个月。从180、190斤养到220斤,他再去卖,可以赚差价,这在短期对于供给来说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我们觉得上一轮2022年下半年快速的猪肉波动,就是由于二次育肥行为比较大的量造成的。目前这一轮二次育肥的情况,我们看到近期猪一部分被屠宰、卖掉、冻起来,这相当于流入市场的量,还有一部分流入到二次育肥的养殖户手里,现在二次育肥大概占比7%-8%。

我们看3月的数据,为什么看3月的数据?3月进行二次育肥那些养殖户,他们的猪在6月就要出来了,养久了体重上得很慢,边际效应就会下降。当时二次育肥的量占出栏量的5%、6%的样子,也就是说它大概提升了1%的水平,所以3月二次育肥的那部分要在6月投放市场,6月有部分养殖户把本来要出栏的猪拿走了,一进一出,其实差的量大概差1%,从百分比来看,差1%这样的水平,影响还是比较可控的,没有出现特别暴涨、暴跌,二次育肥的行为没有引发市场特别大的波动。

第三点是市场关注度比较高的养殖效率的提升。养殖效率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母猪可以生多少头小猪?这些小猪的成活率?这些小猪可以养到多少斤?这部分对于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假如能繁母猪去化在10%左右,这是农业部确定的数字,如果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0%,原来10个小猪只能养活9个,现在10个小猪都能养活,实际上边际的产能提升了很多,即使母猪下降了,但是小猪的成活率提高了,也会对产能有一定的影响。

这个怎么看?具体数据只能靠我们调研生猪的企业去了解。之前由于猪价比较低,大家对于猪都有一轮去化,去化的时候肯定是优胜劣汰,把比较弱的小猪仔和母猪淘汰掉,把比较优质的猪留下来,剩下的猪可以说是猪中之猪。从边际来看,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对产能一定的影响。

现在内部主要看这三点,能繁母猪的去化情况,二次育肥的行为,还有生产效率的提升。

外部我们也会看猪瘟的影响:

第一,猪瘟的影响现在偏弱,经历过之前那一波猪瘟,大家对于防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些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的养殖户已经被市场淘汰了一部分。目前留下的这些大的规模厂,本身防瘟的能力比较强。

第二,南方暴雨的影响,目前从数据来看它的影响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显现出来,需要持续观察。

04

为何近期猪价上涨?

主持人:朱总讲得非常全,讲了三个指标加两个外部的指标,我们整个养殖板块4月份以来涨幅不小,是不是由于这些指标带来养殖板块的上涨,希望朱总分析一下,接下来是不是会有一些持续性的影响?

朱碧莹:在4月份的时候,猪价能稳定到15块钱左右,大家有一点超预期。为什么会出现超预期?因为年后的3、4月份是一个传统的淡季。过年的时候,有一部分养殖户有二次育肥的行为,年前的育肥在前后也会陆续投入到市场当中,再加上需求上是淡季,这样一个叠加,大家觉得价格可能会有一些走弱,实际上价格还是比较稳的。当时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觉得去年冬天的时候,疫情的影响可能低估了,当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等到5月份的时候,价格上涨到16块钱以上,在淡季出现一个上行,这个时候再去反思,主要就是两部分: 第一,二次育肥的影响。第二,由于这一年多的产能去化,缺口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二次育肥我们前面也交流了,它在边际上的提升其实不大,从6%左右提升到7%左右,一进一出,影响应该比较有限。主因还是前期母猪的去化,造成了未来市场上能有的猪肉的量出现了下降,这解释了4月的情况。

冬季疫情来了之后,直接影响小猪,这些小猪大概要长8个月,如果从10月开始算,8个月长到现在,差不多是二季度要投放市场。其实冬季的影响是有,但是从本质来看,如果我们用它解释了4月,5月、6月很难继续进行解释,说明目前市场上的缺口确实存在,这种缺口就是由于能繁母猪的去化造成的。

这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之前农业部有说,我们现在虽然进行了一轮去化,还是属于产能比较多的状态,农业部的具体数据大概在3800或者3900万头母猪,觉得这是一个供需平衡的状态。我们虽然现在进行了十几个月的去化,还是要高于农业部建议的数字,大概在3900-4000万头之内,3月刚刚下了4000万头。

即使是这样,我们看到猪价也出现了上行,市场对于猪肉去化之前有一些偏悲观的,觉得没有去化到位。但是从价格上可以反应出来,这种缺口确实可以推动价格的上行。市场也担心二次育肥行为,5月份猪价的上行证明了即使有这样一个影响在,我们看到猪价还是出现了上行,证明了目前市场缺口确实存在,而且这种缺口有望未来持续扩大,因为母猪持续去化了一年多的时间。

我们目前的产能缺口如果线性外推,是由去年4、5月份的母猪去化造成的。从去年4、5月份到今年的4月份母猪在持续的去化,可以倒推出来从目前这个时间点到明年的二季度、甚至三季度,整个缺口应该是不断加大的过程,这种缺口的加大有望推动猪价出现中枢的上移,形式上可能是震荡上行的状态。

05

猪瘟对于猪周期的影响如何?

主持人:刚刚朱总从能繁母猪的存量,包括二次育肥,包括生猪养殖的效率的角度都讲得很透彻。刚刚朱总提到一点,非洲猪瘟的影响有一些边际递减的,但毕竟已经夏季了,南方又是多雨、暴雨的天气,猪瘟可能还会再次来袭,具体的影响怎么样?

朱碧莹:非洲猪瘟现在虽然直接对产能的影响在减弱,但是对行业有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2018年、2019年的猪周期是一个超级猪周期,非洲猪瘟的加成使得那一轮猪周期猪价上涨到非常高的位置,大概每千克三、四十块钱,是现在的两三倍。

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一部分小的养殖户退出了,一些大规模厂市场占有率出现提升,分掉了小的养殖户的蛋糕。同时,由于一些大规模厂的存在,它在现金流上更强,它在产能去化的过程中能够扛得更久,在一定程度会熨平猪周期,猪价的波动不像以前那么剧烈。这是由于养殖场本身会有更多思考和安排在生产中,比如猪价特别高的时候会克制,在猪价特别低的时候,他本来应该要去化了,但是由于他是上市公司,有更强的融资通道,更能扛,所以整个猪周期会表现出偏熨平的状态。

这一轮猪周期大家在观察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些上市公司资金的状况,其实现在上市公司负债率处于历史非常高的水平。今年1、2月份,有一些知名的上市猪企出现变卖资产,甚至出现退市的警告函,表明上市公司都扛不住了。同时,我们观察到一些上市公司成本控制得很好,比如正常养猪每公斤成本大概在15块钱,有的可以做到13甚至14块钱,他可能没有回本,但是每个月的支出能够撑住,它可以一直撑下去,撑到猪价上行的那一天。甚至有一些猪企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还有逆势增加产能的状态,虽然量不大,但说明规模化产能的占比提升对于整个猪周期来说,其实有一个比较深远的影响。

所以我们再看猪周期的时候,会比较偏向走一步看一步这样的状况,我们每次看到价格的变化,价格出现超预期的变化,是哪一个因素我们估计错误了?这种因素的估计错误是短期的变化?还是之前一轮猪周期带给后面的一种深远的变化?我们都会进行这样一个反思。

目前来看,非洲猪瘟方面,我们也会看疫苗研发的情况,疫苗还在研发的过程中。之前由于一个猪染病,可能所有的猪都会灭活。很多大厂会采取比较高的物理防控要求,比如一个猪场要求人进入猪场要进行全身的消毒,对于个体养殖户,可能是家庭为单位,没有办法进行这么高效和严格的管理,所以个体养殖户会慢慢退出养殖行业,目前留下的大规模养殖厂对于猪瘟防控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同时,我们观察到市场的情况,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猪价比较低,猪企处于略微亏损的状态,给猪打疫苗需要额外花钱,可能有一些疫苗会出现挑着打的状况,有些疫苗不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猪瘟的影响在减弱,这和病毒本身的活性在减弱也有关系。

整体来看,猪瘟对于市场的影响更偏向季节性的影响。到了冬季的时候,我们的需求提升了,但是猪比较容易感染猪瘟,可能冬季供需的缺口会被进一步的拉大。到了第二年的农历年,可能这个时候它的价格边际上会有一个更大幅度的变化,我们是这样看待非洲猪瘟的。

06

如何把握猪周期?

主持人:好的,刚刚朱总讲到非洲猪瘟,近期伴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很多规模级别的养殖户已经开始实现盈利了,这是比较超预期的,可能也是近期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接下来,请朱总给大家讲解一下,如果我们想要把握猪周期,什么时间点会比较合适呢?

朱碧莹:我们刚才分享了几个指标,能繁母猪的数量,小猪的存活率和二次育肥的程度,还有非洲猪瘟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主要还是能繁母猪前期的去化起到作用,沿着这个思路,这种供给上的缺口会慢慢加大,由于这种去化,最新的数据已经持续到了今年的4月,往后推一年,到明年的4月份,我们说供给缺口的扩大会持续到明年二季度的水平,这是内生供给的减少。

从价格上如何佐证这一点?我们会看期货,因为猪这两年有了期货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9月、11月和明年1月的数据,目前这些价格都是在每公斤18块钱或者18块钱以上这样一个水平。养殖户的成本大概在15块钱左右,按照期货的价格来说,从目前一直到明年的1月份,都有望盈利。

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养殖企业今年的二季报,今年的年报,我们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觉得在二季度,最晚是三季度会实现扭亏为盈这样一个状态。

猪肉投资有两个比较好的时间点:

第一,母猪去化的过程中投资,这是比较左侧的投资。这有一点像科技板块的投资,科技板块一般会透支未来两三年的营收,猪板块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母猪去化的时候进行投资,也就是去年这个时间点进行投资,其实比较偏左侧。如果真的从去年看到今年,从指数来说,没有太赚到钱。其实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个股,成本控制比较好的个股有不错的表现,但是整体来看没有赚到钱,这是由于整个去化过程超预期的时间长,大家觉得去化到2023年的年底或者2024年的年初就该结束了,所以过年我们看到价格比较大幅的上行。总体来说这个阶段投资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更加稳妥的投资时间点是和猪价一起,因为猪价涨,上市公司盈利,会有估值的修复和利润表的修复,正常情况下只要我们的投资环境、投资情绪比较稳定,比较吻合,大概率就会带来股价的上涨。这也就是目前的阶段,我们看到刚刚猪价实现了扭亏为盈,其实我们从指数上也可以看出,养殖指数已经出现了持续的上行,最近有一点小幅的调整。

第三,在价格的左侧进行投资,还可以在上市公司出财报的时候投资。大家可以通过猪价去推算它大概的营收状况,但是推算出来的不一定是准的,财报有可能超预期,比如他财报出现之后,发现在推算的基础上,净利润可能还多赚了10%,增速多增长了10%,这又有一个投资机会。

这是三次机会,比较稳的是后两个,因为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价格的上行,看到财报出来。从指数上看是两个高峰,一个股价的高峰是跟着猪价的高峰,另一个股价的高峰跟着财报的高峰。财报一般4月份才能看到,但是可能猪价的高点4月之前就会出现,它在历史上会有双峰。第二个峰之后有一些调整,是有一定风险的,这些是从历史股价的表现上进行复盘的结果。

目前的时间点我们整体中长期比较乐观,但是也要走一步看一步,经历了2022年快速的上行又快速的下行,我们对于猪周期本身还是有一定敬畏的。因为上一轮超级猪周期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比较深远,我们担心有一些因素我们没有跟踪到,没有观察到这个因素本质上发生了变化,猪价最终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要持续把握短期节奏。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比较担心投资个股或者短期投资的风险,比起去投资一些估值比较大的板块,其实长期逢低分批关注困境反转的行业,安全性相对比较高。

07

可以逢低布局养殖ETF1

主持人:最后,请朱总总结一下,这么多指标,这么多内容,做投资的时候需要关注什么东西。以及具体落脚到投资上,您有没有一些好的投资建议,包括操作的方式。

朱碧莹:首先做一个总结。养殖板块里面有很多上市公司,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有现金流很好的,有现金流稍微差一点的上市公司,但是整体来看,上市公司都卖一种产品,就是猪肉,所以其实大差不差。不像芯片,有的能够做出来,有的技术没有攻克,做不出来。整体来看,养殖板块里的上市公司容易出现同涨同跌的现象,所以这个板块投资的时候,我们选择指数比较方便。

如何在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投资指数?这和猪价息息相关。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养殖户刚刚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状态,我们比较乐观,觉得站在了一个新周期的起点上。对于更想深入了解猪周期的投资者来说,我们如何进行猪价的判断?进行猪价的预测?主要是从供给的变化进行判断,因为需求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供给主要观察的就是母猪量,这个时间点要看有多少深度供给,看一年前市场上有多少母猪,因为母猪生出小猪,小猪再养大,大概是8-12个月的时间。要想预测猪肉价格的变化,就要看一下一年前母猪的量是如何变化的,我们看到从去年到今年母猪的量一直在减少。这种减少并不是说养殖户不看好猪价,有一部分是这样,主要是由于猪肉长期亏损,很多养殖户不得不把母猪卖掉,不再做养猪的生意。这一部分去化有望支持从现在一直到明年的二季度的猪价走势,整个猪肉市场的供给量趋势是下降的,在需求比较稳定的状况下,有望推动猪价出现上行。

投资者还需要关注的一个点是二次育肥的行为。其中一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养猪的投机者,它在市场上买一些标准体重的猪养成肥猪,如果他养猪的两到三个月,猪价出现大幅的上行,他会实现非常大的收益。这一部分投机者的存在会对猪价产生一个短期影响。比如本来在9月份可能是需求的旺季,供给又在持续的下行,导致猪价上行。但是投机者们觉得9月份价格要上行,他在6、7月份囤了大量标准体重的猪去养,到了9月份,我们发现市场上好像没有那么缺猪,因为很多投机者养的猪投放到市场上,这就会一定程度会削弱猪价的波动,所以我们要去持续跟踪二次育肥行为。

二次育肥也可以进行一个预测,因为我们前面分享了,猪价在三、四季度到明年的一季度,处于比较旺季的状态,后面如果按照往年的惯例,二次育肥会持续加大。那么只要它边际上变化不大就影响不大,比如7月份虽然有10%的猪被拿去养了,但是由于5月份也有这样的行为,5月份那一部分压下来的猪,7月份要投入到市场上,一进一出影响比较有限,所以我们要后续持续观测二次育肥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对于二次育肥相对比较乐观?包括两方面:第一,从期货价格上可以看到,今年9月一直到明年1月,基本都在18块钱和18块钱以上,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第二,前期的亏损导致很多养殖户手里没有钱,已经亏到母猪淘汰的程度,现在也很难有钱再买一些标准体重的猪进行二次育肥,没有成本进行投资了,这也是一部分的原因。

整体上来看,我们觉得二次育肥要跟踪,但不用过度担心,中期来看,猪价有望持续出现震荡的上行,所以对于猪周期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养殖方面的产品。

养殖板块内部有一些分化,比如有一些对这个板块非常有兴趣的,愿意花时间钻研的投资者,可以挑选一些比较大的龙头上市公司,它的优势在于成本比较低,在猪价一样的情况下,利润相对来说比较丰厚。另一方面,在猪价比较低的时候,可能它由于不仅仅做猪,还做腊肉和农产品,可以把它的猪变成保值期更长的商品,避开完全在猪价低的时候出去,就具备优势。

对于更大部分的投资者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中观的看一下这个行业趋势,现在的景气度在底部,猪价可能要起来了,这个时候投资者可以看一看beta属性非常强的养殖ETF等产品进行布局。

对于猪周期把握比较好的投资者可以进行短期波段的操作,当猪价出现超预期上行的时候,比如有一些影响猪价的因素有乐观的超预期变化的时候,可以进行短期的投资。但是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我们在估值比较便宜的时候,逢低分批去投资这个板块,可能相对来说长期的回报是更加稳定的,风险更加低。这是给大家的建议,逢低分批去关注一些指数类的产品。可以关注养殖ETF(159865)。

今天就这样,白了个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