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山东威海,搞了个核电站,结果技术指标太领先了,欧美看了都眼红。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被欧美国家逼出来的。

话说宇宙的尽头是烧开水,核电站也是如此,只要一点点燃料,就能释放巨大能力,只是风险比较大。为了更安全,更经济,核电技术至今一共发展出了四代。数字越大,技术水平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全球绝多数的核电站属于第二代反应堆,比如:小日子的福岛核电站。在核电行业当中,有一句话:

任何一个核电站事故,都是所有核电站的事故。

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让第二代核电站的问题显露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核电站在事故发生时,需要人为操作或者外界系统干预,才能保证核反应堆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当时海啸冲破了防御设施,进入厂房内部,导致应急电力系统损毁。又因为人为操作失误,导致了核事故进一步加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各国就希望在第二代核电站基础之上,发展出第三代,要确保在发生事故时,依靠重力、自然循环等自然规律,来保证反应堆的安全。总结下来就是,即便发生核事故,反应堆自己也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中国在核电领域起步晚,之前引进了几个国家的第二代反应堆,技术都不太一样,没有能够形成技术合力,更不要谈,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核电技术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又太重要。那咋办呢?

中国首先是确定了未来的主流机型,然后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华龙一号和国和一号这两款第三代核反应。这里我们主要讲国和一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美国西屋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第三代核反应堆: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1000。这里的“非能动”指的是在核事故发生后,可以在72小时之内,不需人工干预,仅通过重力、自然循环等方式进行散热,安全壳儿也有足够的设计冗余,不需要外界的应急抢救,从而避免福岛核电站的悲剧。

中国与西屋公司合作,当时的计划是,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后,以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研制中国自己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当时双方定的合同里规定,中国自己设计的反应堆功率达到135万千瓦,就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可以出口到国外。

要知道原本西屋公司AP1000安全壳内部,空间就非常紧张,已经是把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还要增加功率,意味着需要放下更大的蒸汽发生器,这就很难办了。科研人员想了各种办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结果西屋公司来找茬了,他们说这不算自主研制,因为毛功率是超过135万千瓦,没错,但净功率只有128万到129万,没有达到合同里的标准。补充一下,毛功率指的是核电站产生的总电力。而核电站内部不只有烧开水的设备,还有许多其他配套辅助的装置,比如:冷却水泵、通风设备、控制系统等,也需要消耗一部分电力以维持核反应堆的运行和安全。而净功率则是刨去辅助设备的消耗,核电站输送给电网的上网功率。所以,毛功率是要大于净功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双方签订的合同里,写的是“功率”而中国能源界在谈比如百万级功率时,一般都是按毛功率算,没有说是净功率的,所以我们才在设计时,按照毛功率来设计。这就被西屋公司钻了空子,想要以此来遏制我们获得知识产权。由于合同里只写了“功率”,即便选择和西屋公司打官司,这官司也讲不清楚了。

这就逼着中国必须得调整方案,把净功率也做到135万千瓦。而之前的方案,已经是在极限微操了。这次调整只能大动干戈,研究人员重新设计安全壳,把直径扩大到43米,同时增加了厚度,又对安全壳里面的设备进行了重新谋划。就这样我们成功研制出了国和一号,净功率也达到了要求,彻底堵住了西屋公司的嘴,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更是高于标准的,在全球三代核电技术当中,也是要遥遥领先的存在。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相比二代核电机组降低100倍,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满足超过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

无论是国和一号,还是华龙一号,都属于第三代反应堆,而核反应主要有四代,代数越高,越安全,越经济,而第四代反应堆,中国更是一骑绝尘,那这又是咋回事呢?我们下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