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高考的紧张感从踏进高中生涯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对于莘莘学子们来说,高考是一次转折也是一次机遇,每一次提笔都是对未来的展望,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大考生也是更加重视高考,父母也是期望孩子能够落笔生花,不负韶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学习的环境、学习资料各方面都非常全面,还有许多专门的学习机出现,为高中生提供学习资源,然而在曾经那个黄金年代,想要在录取率极低的高考中脱颖而出是多么的困难,回看79年高考现场,你能体会到他们的紧张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期间考生们每完成一门学科就会抓紧复习第二天要考试的学科,丝毫不敢松懈,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对于曾经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来说,他们的学习资料全是纸质版,因为物资经济的匮乏,许多学生都是共用一本学习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考试结束后,几名学生正围着老师,听着老师讲接下来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考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任何可能出现的题目都会被讲解和练习无数遍,因为高考对他们来说是决定未来生活的敲门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的现场是非常紧张又严谨的,和现在不同,教室里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空调风扇,无论是怎样的天气,考生们都将严阵以待,那时候为了避免作弊的行为,高考都会安排2-3个老师监考同一个考场,确保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参加高考也没有答题卡这样的产物,所有的作答全部都是在试卷上完成,对于用笔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两支笔走天下,而之所以会备用一支笔是为了确保在考试过程中不会因为笔没墨或者卡墨的情况影响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的现场还是非常热闹的,从穿衣打扮就不难看出年代感,那时候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许多学生都将头发剪成了短发,双马尾、麻花辫也成为了那个年代女同学们的标准形象,而对于男同学来说,衬衣牛仔裤就是最好的穿搭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等待入考场的时候,同学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可以出现的题目,还会一起憧憬考试以后得生活,以此来缓解紧张的感觉,不过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忧愁,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一个谈笑风生一个愁眉苦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考试没有把握的学生中,这种紧张感是难以消除的,在一门学科考试结束以后,许多人也是不敢懈怠,围站在一起不断地讨论,除此外还有学生也会抓紧空挡的时间赶紧复习,那时候哪怕能够多背一个单词都是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即便是完成上午科目考试的学生也不会选择回家吃饭,而是就在小卖部买一个面包,一瓶矿泉水垫垫肚子,都想着趁此空闲的时间多复习一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老师们也会抓紧这个时间为考生们多复习,多抓一抓重点题目,照片中一名教师也是利用空闲时间为还在教室的学生讲解后续科目的重点题型。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对于老师来说,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更好的前途,那便是算是尽职尽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中三年老师和同学们都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老师们也只能在最后时刻为考生在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让他们能够在考场中绽放光彩,用所教授的知识为他们奠定未来繁华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70年代的准考证,和现在的准考证相比可以说是非常简约了,相片也是黑白的,除此外那时候关于学科和地区基本上都是用盖章的形式,其余的信息也是手动填写。

现如今科技化已经充斥着生活,准考证不仅是全部打印,就连所有的信息也都是网络上搜集填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由老师们核对审查,在那时,准考证就是门槛,有了这准考证就有了踏进大学校园的机会,那时候在考生入场时会仔细核对准考证以及考生的身份信息,确保没有替考的行为,而在考试过程中也会有抽查,一切都是依靠人工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国家恢复高考政策以后,许多学生们都是激动不已,能够重回校园,能够再次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对于他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是不耻下问,不明白的问题都会积极的询问同学和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无论何时找到老师询问问题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学习的事情,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两名同学正在和老师一起讨论学习,而在他们的身后还有许多学生也正低头拿着书本在看,因为他们相信,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中的横幅可以说是非常有年代感了,工农兵上大学,能够等到这样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许多人在那时都是白天劳作,晚上挑灯夜读,无论在哪里都是利用所有能够挤出的空闲时间补习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另一座里程碑,这座大门的敞开,让无数工人看到了希望,给当时许多知青和青年们都带去了希望,在一眼能够看到头的生活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虽说那个年代的高考录取率很低,但是能够脱颖而出的如今也有许多正积极的为国家做着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的过程中,一名女同学正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从周围的环境和书桌的大小来看,当时的物资是相当匮乏的,一张窄小的书桌就托起了学子们的梦想,每一张空白试卷被填满,都是学子们在朝着梦想努力迈步的过程。

在这个女同学的身后,另一名同学也是咬着手指,认真的思考题目,成败在此一举,而她们也才是真正意义上那群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79年高考的数学试题,那时候科目不同试卷也有所不同,理科和文科生在考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科目也是不同的,除了固定的语数外,其余的科目都是根据所选的文理科来决定,而在这个试卷中也能看出考生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力和天赋总是有点关系的,这张试卷的答题者,可以看到前面的几道题都是满分作答,这也能够看出平日学习过程中考生的努力,能够在众多学子中名列前茅是努力的结果,也是天赋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79年的政治试题,是文科学生的试卷,那时候考试完成后的批阅也是全部人工进行,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问题,所有考生的名字在审核的时候都是被遮起来的,为了避免一个老师高强度审核下出现错误影响考生,试卷都会经过两次复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在那个竞争力极强的年代,哪怕只多一分能够选择的学校都能多出许多,而也就是一分的差距,就能让学子在排名中靠前几十名之多,所以试卷的审核过程非常重要,这关系着考生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考试结束以后,没有簇拥着的家长,许多考生都是搭车回家,有的还是骑自行车回家,所以那时总能看见许多学生在候车台来回张望,只为等那一班回家的车,并且因为那时的中国才刚开始发展不久,大巴车的投入量并不是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一旦错过一班,很可能就要走路回家,有些较远的地方,一天只有一趟或两趟大巴,一旦错过了,就要在车站等候一夜,离家比较近的同学就是背着书包踩着踏板,洋溢着微笑回家告诉父母考试的大概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末期,学校里会有自发的晚自习,许多学生会自己组织好,然后邀请老师来为他们上课,一般开课的时间都是6.30到9点,老师们也会积极配合学生们,高考这个赛道,老师和同学们永远都是统一战线共同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常会有离家远的学子,在结束学习后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课,都是直接睡在教室里,或者睡到教职工的值班室里,不放过任何一丝学习的机会,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海绵,多挤一挤还是有空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的图书馆就是众人最爱去的地方,因为有许多免费的书籍,为了让学子们有地方可以学习,70年代末期的图书馆学习的桌椅都非常有限,所以都排放得非常紧密,这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学子能够有机会去到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许多同学哪怕没有位置站着也要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学习的机会并不是常有,能够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对于艺术生来说那简直是挤破头只为得到一份录取通知书,那时候对于艺术的看中并没有现如今这样正式,能够在那时毅然选择艺术的考生们也是需要勇气和足够的热闹,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北京一所公社学校课堂上老师正在上绘画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年代末期,高考的录取率才不到百分之五,这样的数字对于所有考生来说是一份需要高度重视的挑战,那时候脱颖而出步入大学生活的被称为真正的“天之骄子”,指梦为马,用努力和坚持去书写未来的繁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