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在繁忙的都市节奏中,许多年轻人的办公桌上悄然兴起了一股绿色潮流。一株株水培香蕉,凭借清新的绿意和“消除焦虑”的谐音,成为年轻人办公桌上的新宠。

观赏香蕉,这一看似新颖的潮流,其实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习惯不谋而合。中国的香蕉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那时,香蕉不仅是园林中的一抹风景,更是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灵感源泉。

上帝赐予的“智慧之果”

随着近年来办公室绿植的兴起,普通的鲜花绿植已经很难满足打工人的需求,更多水培水果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一种新的绿植水培——带杆香蕉逐渐流行开来。一串“蕉绿”已经成为当下打工人最追捧的“办公搭子”。有购买者表示,“‘蕉绿’意味着‘焦虑’,吃掉香蕉就是吃掉焦虑,能给自己讨个‘好口彩’。”这也让养香蕉成为年轻人最新的解压方式。然而,这个“办公搭子”实则有着悠久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摆放在工位的香蕉。(图片来自《潇湘晨报》)

香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古印度和波斯民间认为,金色的香蕉果实乃是“上苍赐予人类的保健佳果”。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因为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因此香蕉也被誉为“智慧之果”。

早在4000多年前希腊已有关于香蕉生产的文字记载,说明那时香蕉已被发现并开始被希腊人食用。埃及考古学家在出土文物中发现,4000年前的埃及陶器上就画有香蕉的图案。

同样的,我国也有种植香蕉的历史,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芭蕉”指的便是野生香蕉或野生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香蕉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但我国香蕉种植始终是作为园林造景,文人赋诗之用,并未进行食用性探索。

约14世纪,克服了种种困难,先辈们终于培育出可食用香蕉品种。后来它们随着伊斯兰教的迁徙和贸易浪潮一路向西推进,先后在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落地开花,其后又在葡萄牙人的殖民洪流中被带到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区。兜兜转转之后,香蕉栽培又经南亚传播到东南亚和澳洲,最终进入我国的云南一带安家落户。

从野果到美味,香蕉:已被驯化

在漫长的传播途中,随着世界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和长期的人工选育,最初的两种野生芭蕉品种之间互相杂交、变异,形成了数个香蕉品种。这些不同的香蕉品种,在公元前8000年前都可以追溯到两个原始的野生芭蕉属品种:小果野蕉及野蕉。小果香蕉味甜但多籽;野蕉软糯但酸涩。因此,尽管这两种野生香蕉早在我国汉代就有分布,但极少有人将其作为食物享用。

从中国古代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第十卷,《广志》曰:“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香蕉的食用口感似乎与我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是有种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12月9日,河北石家庄,市民在超市选购香蕉。(图片来自中新社)

那么香蕉是如何被驯化成如今这样的呢?

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与分析,人们逐渐发现新几内亚地区可能是最早的香蕉驯化中心,在这里发现了早期的栽培记录。人们通过给香蕉进行“绝育”的方式来去除黑黑的种子,从而让口感变得更好。如今市面上常见的栽培品种属于单性结实,也就是说这类品种不经过授粉也可以结出果实。由于没有种子,生产上一般采用组织培养法进行大量种植。

文人墨客的蕉叶情缘

虽然香蕉常被当成茶余饭后的美味水果,但是香蕉的用处远不止于此。

在我国战国时期《庄子》、屈原的《九歌》等书中,就有用香蕉假茎编织的描写,这是因为香蕉的假茎和叶可以生产纤维。此外,香蕉树皮也可以被利用。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其用于传统医药中,可以治疗腹泻、感染和其他一些疾病。而香蕉的块茎则可以作为植物的繁殖材料。在《三辅黄图》《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典籍均有记载有关香蕉的植物性状、品种名称、栽培技术、加工利用、医药用途等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11月18日,两岸“农博会·花博会”展馆内参展企业展示的农产品香蕉。(图片来自中新社)

不仅如此,古代用芭蕉纤维制成的蕉布,在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曾广泛存在,并被作为贡品进贡。但到了近现代,随着棉麻布料的发展以及洋布的冲击,蕉布在市场几乎消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古人曾用蕉叶来写字或练字,但因蕉叶不好保存,放久了会变干且脆,至今没发现蕉叶上书有文字的遗存。但古文献中,却发现用蕉叶代替纸来写字的文字记载。

如北宋陶穀撰《清异录》记载:“怀素居零陵庵东郊。治芭蕉。亘带几数万。取叶代纸而书。号其所曰‘绿天庵’、曰‘种纸’。厥后道州刺史追作《绿天铭》。”如此看来,古代岭南芭蕉的功用,不仅有药用、食用、纺织、肥料,还有书写纸等方面。

从古代园林造景到如今的“办公搭子”,香蕉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被赋予了多种意义。如今,经过现代营销手段,香蕉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新一代时尚与解压的象征。

综合新京报、工人日报、海南日报等

编辑:周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