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市淮阳一研学团历时 20 余天徒步 1040 公里到达甘肃天水引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追寻伏羲的足迹”千里徒步项目参与者多为 13 岁至 17 岁青少年,男生 27 人负重走全程,女生 11 人每日走半程。

从5 月 12 日从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出发, 6 月 9 日上午抵达甘肃天水伏羲庙。天水给予了最高礼遇,研学学子从中门进入伏羲庙。

近年来,研学活动在本该蓬勃发展的道路上逐渐变味。一些研学活动打着学习和探索的旗号,实则充斥着商业气息,变成了纯粹的旅游观光,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教育内涵。

学生们被带到各个景点走马观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领悟,所谓的研学导师也只是简单地讲解几句,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别是,一些变味的研学活动,还常常存在着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让家长们怨声载道,原本应该是充满意义和价值的研学活动,却在不知不觉间沦为了形式主义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这一研学团此次走红,说明当今社会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学活动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此项目已进行了七年。

当然,也有声音质疑其合理性。研学团徒步 1040 公里从河南走到甘肃的活动,看似疯狂,实则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它不仅能够让成员们寻根溯源,了解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还能够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更能够丰富他们的阅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成熟。

首先谈寻根。河南与甘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老的仰韶文化到辉煌的商周文明,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辉煌与传奇。

甘肃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让研学团的成员们从河南徒步走向甘肃,仿佛是沿着历史的脉络前行,去追寻那深埋于时光之中的根源。

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他们会途经一个个历史古迹、文化遗址,每一处都可能让他们触摸到先人的足迹,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这种寻根之旅,能够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从何而来,明白自己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是励志。1040 公里,这是一段遥远而充满挑战的路程。对于研学团的成员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对体力、耐力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验。在徒步的过程中,他们必将面临各种困难与挫折,炎热的天气、身体的疲惫等等,这些都是他们需要去克服的障碍。

然而,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他们的励志精神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学会坚持,明白只有不放弃才能抵达终点。这种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会伴随他们一生,让他们在未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都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应对。

可以想象,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艰难的旅程时,那种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提升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们或许会意识到,只要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什么是无法战胜的。这种励志的力量,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是阅历。这样一次长距离的徒步研学活动,带给成员们的将是丰富而独特的阅历。他们会见识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感受到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从繁华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从广袤的平原到险峻的山脉,每一处风景都将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与不同的人交流,聆听各种故事和经历,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青少年时期的阅历积累,将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更懂得如何去理解和包容他人,如何去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在徒步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学会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体力,如何与队友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些都是他们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这种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能力,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更加真实和有用。这样接地气的学习,更是传统意义上社会实践难以企及的。这样的活动,通过社会媒体广泛传播,不仅对青少年群体有极大的触动,对成年人也是一种牵引,所产生的社会召唤和影响已经超过了研学活动的本身。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研学活动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安全保障、行程安排、后勤补给等都需要精心策划和妥善安排。特别是确保绝对安全是首要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需要确保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和实效性,不能让其仅仅沦为一种形式。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样的研学活动无疑将为参与者带来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淮阳这一研学团,让我想起了广西11个“小砂糖橘”游学哈尔滨,想起了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全校师生,每逢清明徒步54公里,祭奠英烈,坚持29年。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胸中有豪情。希望类似这样富含深刻意义的行走活动能够多举办。激励青少年爱我中华,感悟历史,弘扬文化,砥砺前行!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