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文举

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本长18厘米,宽12厘米,纸张焦脆、边角破损、装订开裂的平装书。书面上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书名从右至左排列,书的名字叫做《共产党宣言》。只是“共产党宣言”被错排成了“共党产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书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在1920年首译的第一版中文《共产党宣言》。也正是这本小小的油印册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点燃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火炬。

然而,这本小小的油印册子能够跨越世纪、经世流年地保存下来,却有着它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非凡经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有个刘集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等经常秘密活动的地方,素有“小莫斯科”之称。

1926年初,共产党员刘明辉来到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刘良才家中,悄悄掏出自己珍藏的这本《共产党宣言》,神情凝重地说:“党员都应该学一学,它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要走的路。”

在那白色恐怖、血雨腥风的年代, 676种书刊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非法禁书”,其中,《共产党宣言》名列榜首。

从1931年2月到1945年1月,期间,共产党员刘良才、刘考文、刘世厚,为守护这本《共产党宣言》,经常把它藏鸟窝、埋地窖、封灶头,躲过了敌人的数次搜查。

在刘良才、刘考文先后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后,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刘世厚毅然携带这本《共产党宣言》远走他乡,沿路乞讨,辗转胶东半岛4年零8个月,直至抗战全面爆发,才回到刘集村。之后,日军对刘集村进行惨无人道地放火屠村。已逃出村口的刘世厚见状,冒着熊熊烈火,冲回村里,爬上房顶,从墙的“雀眼”(房屋通风口)里取出装着《共产党宣言》的竹筒,又一次躲过劫难。

1975年1月,已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见到了《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紧握着他的手问道:“《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找到没有?那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同年5月,84岁高龄的刘世厚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东营市政府,周总理的这个愿望终得实现。

这本《共产党宣言》如此的坎坷经历,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去恒心执着地守护它?

这是信仰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纵观我党发展的各个时期,无论是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这种信仰的力量始终支撑着、激励着、鼓舞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又不断地攻坚克难、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直至胜利。这种力量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信仰,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共产党人为此信仰而生,为此信仰而行。

如,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竭诚奉献,视死如归的“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狱中《清贫》励后人的红十军团缔造者方志敏;棉絮果腹惊敌手的抗日名将杨靖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凌霜傲雪、慷慨壮歌的地下党工作者江竹筠;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抗美援朝战士邱少云等等,他们代表共产党人,全身都洋溢着他们为信仰不怕流血牺牲、为信仰而坚守顽强意志的高尚品格。

又如,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干部楷模焦裕禄;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神秘“消失”三十载、两鬓斑白见到娘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三巡苍穹、践行使命、“特级航天功勋奖章”获得者景海鹏;逢危有我、八秩不辞的抗非典、抗新冠逆行者钟南山等等,他们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为祖国、为人民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即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也给我们党带来了严峻挑战。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坚定信仰不动摇、理想信念不滑坡、高举旗帜勇向前,永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制胜法宝,也永远是我们党厚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