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成为了人们争相夺取的目标,即使到了后期有立嫡立长的规矩也免不了皇位的斗争。那个踏上皇位的人,手上没有鲜血,多少英明的君主,为了抢夺太子之位兄弟相残。

作为皇帝的儿子平庸一生不被待见,一生碌碌无为和普通人无异不甘心,锋芒太盛被人虎视眈眈可能命丧黄泉,有才能不争不抢也会别人猜忌疑心。

身为皇子这一生怎么会做到真正逍遥快活呢?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恪,为人稳定踏实、才华横溢,对皇位并无谋逆之心,却被扣上谋朝篡位的帽子,34岁一条白绫结束了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临死之前,李恪怒下诅咒,当时无人当回事,结果字字应验。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太子被废,李恪成为最佳人选

李恪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但是他的身份很特殊。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的儿子,外曾祖母是独孤伽罗,有着两大朝代血脉的李恪,身份高贵有帝王之气。

李恪从出生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喜爱,作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年仅2岁就被封为长沙郡王,十岁被封为蜀王,将大唐重重之地益州交给他管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益州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唐朝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李世民将益州分给李恪,意图可想而知。不过,因为当时李恪年纪小并没有到益州上任,只是有个官职,常年享受俸禄。

李世民对儿子的培养是下了功夫的,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都曾教导过李恪,后者也天资聪颖,在文学上可以做到出口成章,弓箭马术更为了得。

对抗突厥的战斗中,李恪曾单枪匹马将突厥的大部分士兵逼退,遇事沉着冷静使他成为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李世民曾经说“李恪英武类我”,意思是李世民说李恪的英勇果决和他一样,非常像他。

只是,李世民即使再宠爱李恪,也比不上对太子李承乾的喜爱。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自幼立为太子深受李世民的教导和宠爱,背后还有长孙无忌等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为他寻找了十几位师傅一直教导他,没想到李承乾在这种压迫下,变得叛逆、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起初,不管犯了什么错李世民都不忍苛责,小惩大诫一番做做样子也就罢了,还放言说:太子肯定是不会被废的。

可是,一次意外的坠马,使得李承乾患有足疾,越来越自卑又自负。他害怕父亲的宠爱会消失,又仗着父亲的宠爱有恃无恐,最后居然胆大妄为到要弑弟逼宫。

在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下,李世民无法再保全他的太子地位,只能废太子,流放为庶人。太子被废朝堂上迎来新一轮洗牌,下一位太子在暗潮汹涌的官场中慢慢浮现。

李恪成为了李世民心中最满意的太子人选,他也曾有机会参与太子之争,李世民也曾有过立他为太子的想法,但也是这个想法为李恪引来了杀身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孙无忌忌惮李恪欲杀之

话说,李承乾被废,新太子之争成为了朝堂焦点。李世民一开始非常中意魏王李泰,他为人聪明伶俐、做事细心周到、文武双全,太宗皇帝对他的宠爱只多不少。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召见李泰,口头上答应立他为太子,李泰得知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所以,遇见李治居然出口恐吓:你和元昌交好,元昌已败,你恐怕要受到牵连了。

李治胆子小居然被吓哭了,愁眉苦脸的他被李世民看到,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李泰所为。或许经历过兄弟相残事件,李世民最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们可以好好相处,李泰的行为恰好碰到了他的逆鳞。

不仅如此,连废太子李承乾都控告李泰为人阴毒,才让他掉入被算计的圈套做出了大逆不道之事。李世民彻底没有了立李泰为太子的想法,这时长孙无忌推荐自己的亲外甥李治为太子,李世民便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李世民后来又觉得李治为人软弱不堪重任,叫来长孙无忌商量,想要废李治立李恪。李世民为人一生精明,但这件事办得如此糊涂。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怎么会允许李治被废呢?再者,李治是隋炀帝的外孙,作为推翻隋朝的臣子,长孙无忌等一干大臣又怎么会让李恪登基称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