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帝王们对于权力的渴求和执着,往往超乎常人想象。

然而,在清朝乾隆皇帝,却做出了一个令天下震惊的决定:主动禅让皇位。

而禅位的原因就是因为下面这句话:

"如蒙上天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必当传位与嗣子,不敢逾越祖宗纪元六十一年之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乾隆十分尊重和崇拜自己的爷爷康熙,所以他觉得自己当皇帝的时间不可以超过爷爷的纪录。

不过,对于外界而言,这个决定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乾隆皇帝在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中,将大清王朝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他怎么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乾隆皇帝的这一决定,恰恰源自于他对于权力的清醒认知。朝野党争,国力衰微他要如何保证嘉庆能坐稳江山,禅位似乎是一个绝招。

康熙的儿子经历了惨痛的九子夺嫡,他亲自教养的太子活生生被他养废。

最宠爱的儿子最没出息,其他儿子各个优秀,康熙临死前都不甘心,还在筹谋三立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自己的情感补偿,他相中的了雍正的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

康熙喜欢的孩子,废太子和弘历,都是性格张扬,爱好奢华,喜欢纵欲,这和康熙很像。

或许康熙认为,这样的男人才有英雄气概,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能玩乐也能治国。

废太子和乾隆的文治武功和康熙差远了。雍正其实很清楚自己的儿子什么水平,什么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位时不给乾隆任何特殊待遇,希望他学会自己的勤俭节约,还评价他说“资质平平”。而这件事也让乾隆心里很是不满。

所以他上位后不尊父亲的政,反而到处模仿爷爷康熙。壮年登基的乾隆,第一件事就是整治备受雍正宠爱的堂弟弘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希望能亲自为嘉庆护航,避免他在继位之初就陷入纷争的泥淖。乾隆对朝中权臣的猜忌,也是他退位的一个重要考量。

乾隆深知,在这个党争严重的朝野环境下,嘉庆一旦独自执掌大权,必将遭到各方阻挠。届时或许会酿成更大的权力争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维护嘉庆皇帝的继位合法性,避免再次引发内耗,乾隆选择在有生之年退位,并暗中维护住朝政大权,避免嘉庆遭到朝野权臣的窥视和染指。

乾隆皇帝的这一决定,不仅源于他对祖宗的敬畏和自身誓言的坚持,更是出于维护大清王朝长治久安的高度远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超乎常人的伟大抉择,展现出乾隆皇帝的卓越智慧和非凡胆识,为嘉庆帝的继位扫清了一切障碍,也为他在后世留存了勤勉尽责的高尚品德。

放手了把国家的重担交给年轻的继任者。这不仅能避免朝野进一步动荡,更是乾隆皇帝在位晚年的一次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的政治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他主动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但并不代表他真的放权于嘉庆皇帝。在退位后,乾隆对于实际权力的把持并没有丝毫松动,反而有了更进一步的渗透和巩固。

从军事力量来看,乾隆牢牢掌控着大清王朝的重兵武力。

那些久经沙场、忠心耿耿的悍将,如福康安、和琳、阿桂等人,全都对乾隆皇帝怀有无上崇敬之心,绝不会听从嘉庆的任何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城内的卫戍部队,更是尽数由乾隆亲信把持。面对如此严密的重重把守,嘉庆皇帝别说想夺取军权,就连一丁点僭越的想法都难以产生。

在朝政大权方面,乾隆仍然暗中持有操控大权。他们虽然党同伐异,但对于乾隆却都抱有无上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嘉庆皇帝名义上掌权,但朝政大局的决策都还须乾隆亲自定夺,嘉庆不过是分了一些闲事罢了。

为了确保对嘉庆皇帝朝政大权的渗透,乾隆更是专门设置了"朝见制度",要求嘉庆每十日必须率领亲信臣工到乾隆太上皇处请安,亲自接受训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制度一直维持到乾隆驾崩,可见乾隆对于权力的控制是何等严密。纵观乾隆对于权力的这番暗中安排,不难看出他对于"禅位"二字的用意。

这一切都预示着,乾隆并非完全放权于嘉庆,而是打算在幕后暗中操控,为嘉庆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直到最后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仅是出于维护王朝安危的需要,更是乾隆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执着坚持。乾隆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康熙帝在人世间的化身,是当之无愧的盛世明君。

毕竟,乾隆一生追求的就是在万民心中树立一个完美的大帝形象,他不希望在晚节有任何遗憾和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