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这部医书中,收录了明清两代共十八位著名医家的经典医案,其中,明代医家孙文垣的医案篇中就有着这样一则经典医案。

当时有一位名为吴西源的人,其亲眷由于一直未有子嗣而常多郁多思,渐渐地,便开始出现肌肉消瘦、皮肤干燥等问题,并且身上还长有疮疡,体内郁久化火,再加上经历了几次的错误诊治,便使得病情程度愈发严重。

后来听闻孙文垣医术精湛,便诚请其前往宅中问诊,孙文垣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便就得知是与肺燥有关,于是便采用了润燥化痰、开郁泄肺、利气宽胸的治疗方法,没想到病症竟真的逐渐痊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则医案中所采用的方药,其实就是后来被《医学心悟》收录的贝母瓜蒌散,虽然此医案中的方药组成与原方存在差异,但据证加减,可资参佐。

贝母瓜蒌散是《医学心悟》中收录的代表方剂,有着润燥清热、理气化痰的效果,通常被用于治疗燥痰咳嗽等病证,而此方在这个医案中之所以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是与方剂的中药配伍息息相关。

在《黄帝内经》中有着“燥胜则干”的说法,人体的肺腑为娇脏,喜清肃濡润,如果是因燥热而伤及肺腑,并灼伤津液化生痰邪,那么痰邪就会闭阻气道,肺失宣降,进而引发咳嗽,而且由于痰邪具有黏性,患者便会常咯痰不利、涩而难出,加上燥热损耗津液,气道就会变得干涩,因而咽喉干燥,甚至会疼痛不适,同时,有些患者出现的苔白干燥症状,也均属于体内燥热病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燥者润之”的治疗方法,最好是选用清润祛痰的中药来进行缓解,以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而贝母瓜蒌散便能很好地发挥此功效,整个方剂仅用到了6味中药,分别是贝母一钱五分,瓜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药简效专,是治疗燥痰证的常用药方。

方剂中的贝母为君药,性甘微寒,主入肺经,有着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效果,在《本草汇言》中,对贝母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贝母是开郁、下气、化痰的药材,“润燥消痰、止咳定喘”,是用于治疗虚劳活结病证的首选药材。瓜蒌善于清热涤痰,力气润燥,与贝母相须为用,增强了清润化痰止咳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佐以天花粉清肺生津、润燥化痰,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曾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天花粉能够生津止渴,因此才有润肺化痰、宁肺止咳的功效。茯苓健脾渗湿,橘红则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桔梗宣利肺气,化痰止咳。诸药相互配伍,使得肺腑清、燥痰自化,肺部的宣降正常,咳逆自平。

而在《医学心悟》中其实还有另外一剂贝母瓜蒌散,不过它与本方相比,少了天花粉、茯苓、桔梗,但多了胆南星、黄芩、黄连、栀子以及甘草,不同于上文所述的贝母瓜蒌散,后者主要是用于治疗因痰火壅肺所导致的中风病症,虽然这一病证有猝然昏倒、喉中痰鸣的症状,但并没有歪斜偏废的症候,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仔细进行鉴别。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