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6月12日,刘大先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出版研讨会在京举行。

《去北川》聚焦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时代主题,以纪实笔触深刻书写了北川自“5·12”地震整体性搬迁后,涅槃重建并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壮丽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去北川》作者刘大先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千灯互照》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

《去北川》正文共计13章、21万字,全书基于作者2021年至2022年挂职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期间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从个人体悟入手,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对北川的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地理变迁、风物传统、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等进行生动书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在讲话中表示,刘大先在《去北川》中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思维,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融合了地方志与民族志的文体特色,采用了泛人类学与泛文化研究的学术方法,将北川这一典型的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样本放置在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维度的学术目光中进行观察,体现出作者翱翔在天空和历史深处的独到视角。

李敬泽谈到,面对当下主题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确保作品的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刘大先关于北川的书写,因其兼具个人性和思想深度而显得尤为珍贵。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表示,《去北川》继承了纪实文学关注现实生活的基因,探索了纪实文学书写新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创新了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融入其中的纪实书写方式。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文化熏染与当下感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在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相互激荡,构建出一种宏观叙事与微观烛照两相辉映的全新表达格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