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繁星,闪耀着无尽的光辉。近年来,延边州始终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秉持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全面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活下去”“火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不起眼儿的玉米皮,通过编织达人的一双巧手,变成了吉祥物、坐垫、笤帚、枕头等工艺品;传统食品糯米,在匠人的手中捏制雕刻出一个个可爱的朝鲜族糯米人摆件;朝鲜族传统纸工艺利用植物纤维的天然韧性,制作成精美的灯笼、果盘、米罐等生活用品……6月7日,在“美丽工坊”看到,店内陈列着上百件非遗文创产品,生动展现着延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美丽工坊”试点项目,由延吉市宥茗职业培训学校承接,该项目负责人宋春涛介绍,目前店内的非遗技艺产品共有六大品类,通过“非遗+文创+美丽工坊”的模式,研发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培育手工制作技能人才,在有效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已安置了20余名残疾妇女实现就业,与全社会近200人签订了产品回收协议。

近年来,“美丽工坊”开放了朝鲜族民俗文化和非遗传统手工制作的体验和参观项目,游客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具有朝鲜族传统特色的工艺品及生活用品,使游客不再仅仅是观赏者,而是能亲身投入到各类体验活动中,切身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之美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每周三、周五,延吉市公园街道洞箫之声协会会长白英俊都会带着平均年龄71岁的会员们,在公园街道园吉社区的排练厅进行排练。近日,他们又创作了新节目《丰收的喜悦》和《黄昏人生》,正在不断地加紧练习,计划在下次活动上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

朝鲜族洞箫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表达含蓄哀婉之意,也能表现慷慨激昂之情。2019年7月,白英俊组织成立了公园街道洞箫之声协会,以洞箫、长鼓为主,兼容伽倻琴、平鼓等民族乐器,并结合象帽舞进行艺术表演。2023年,园吉社区为该协会提供排练场地,为朝鲜族洞箫音乐的弘扬和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园吉社区通过新媒体视频剪辑、公众号推送的方式不断扩大洞箫之声协会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重视、爱上朝鲜族传统乐器,将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社区也在日常活动中增加洞箫的演出机会,并以此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园吉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鑫蔚表示,未来也会积极探索和实践非遗进社区的有效形式和方法,让非遗文化在园吉社区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落地生根,融入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文化在校园中薪火相传

“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跳板,这项运动让我比以前更加勇敢、快乐,而且还自信了许多。”6月7日,延边大学师范分院附属小学校的操场上,六年三班的学生崔河娜与同学们进行日常的基本功训练,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是她从中找到了乐趣,逐渐爱上朝鲜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2001年,延边大学师范分院附属小学校成立民族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以跳板和秋千作为重点开展项目。20多年来,该校为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培养了200余名优秀的后备人才,并输送到上级学校。2014年,该校聘请专职朝鲜族民谣教师太灵,为学生讲授以州级非遗“阿里郎”项目为主的系列民谣。2022年,又外聘了朝鲜族扬琴艺术非遗项目传承人朴海燕,无偿为学生进行指导。

该校党建办主任朴爱罗表示,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加强了学生们学习非遗、传承非遗、保护非遗的意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树立文化自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校共有4个非遗项目一直在传承,学生们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大型节日庆典活动及比赛,让延边州的非遗项目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刘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