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打零工的汽车小编,开会、尤其是听大领导的虚空演讲,是我生平最讨厌的事情之一。

但这几天重庆车展期间的高峰论坛,我却花了一个下午,把能找到的每个车圈领导的演讲,都看了一遍,并认认真真做了将近万字的笔记。

这次论坛的影响力已经破圈,稍微关注点汽车的人,应该或多或少都刷到过比较火的演讲片段。虽然多数车企领导的发言依然很中正,但几个不同背景的行业大佬,确实极其罕见地在同一场所(或许并非同一时间)、几乎不过多掩饰地进行了直接的观点交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论坛上各车企观点碰撞的激烈程度、所引起讨论的热度,以及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回顾过去几十年,或许只有近二十年前的“何龙之争”能相提并论了。

曾经龙永图、何光远激烈争论的“中国要不要搞自主品牌”的问题,时间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今全行业都在争辩的市场内卷,等到未来三五年、市场进入一个新的稳态后,我们也会有清晰的认识。

但在当下,汽车行业要不要卷、该怎么卷,不同的人会基于自己的立场,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给出看似合理的论据。

这种情况下,正确答案还会被重重迷雾包裹。虽然人微言轻,但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观察者,我也想在争议正盛之时,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01

汽车内卷的本质,不是降价

不论什么行业,当进入内卷状态后,都会反映在一个最容易感知的层面——商品降价。

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车企的内卷似乎就是在卷价格,同级别的车型,一家卖十万以上,另一家就卖9.98万,其它家也不断加码,最终曾经起步十来万的车,不到一年就降到了七八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厂家为了促进销量降低售价,本身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七折、八折、甚至“骨折”的豪华品牌也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德系主流品牌基于指导价动辄三四万的降价也是常态——可以说,那是一个打折和加价共存的时期。

但没有人觉得当时的环境是“内卷”的。

至于自主品牌,自诞生以来,定价就始终比合资品牌低一大截,自主与合资同级别车型的价格差距,相比现在不但更小,反而更大。

不过市场主导权始终在合资阵营手里,即便曾有帝豪参数图片)、逸动、H6、CS75等热销产品——从业者依然没人觉得当时的市场是“内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如今的状态,自主品牌的主销价位全面提升,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经超越合资品牌,比亚迪最火的SUV宋PLUS DM-i,售价和合资代表车型CR-V、途观L实际上非常接近,即便是低价市场的秦PLUS、秦L,同合资竞品的价格差,也并不比三年前自主燃油车型更大。

实际上,理想、华为乃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各自的价格定位是相当高的,近两年中国品牌车型的整体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不断上升。那句“再不努力就只有买BBA了”的笑谈并非空穴来风,所以站在这个宏观角度:

价格,并不是当前市场内卷的本质。

但是,整个汽车产业,不分阵营、不分上下游、不分岗位类别,也不分高管和普通员工,基本所有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市场的内卷,这种不安和焦躁感,真正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如今市场内卷的主要推动力,毫无疑问来自中国品牌,其中比亚迪、华为等具有强势号召力的品牌,分别是主流市场和高端市场内卷的领跑者。想看清内卷的本质,就得从这些品牌里找答案。

首先是主流市场,比亚迪的杀手锏有两个,一是DM-i混动车型的超低油耗,把较强的动力、极低的油耗这两个此前合资品牌未能兼顾的点,都集成到了售价和同级合资燃油车相当的产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是全自研的电驱、电控、电池系统,做出了安全性能出圈的刀片电池,再加上比亚迪多年坚持的新能源引领者的身份,成为主流消费者考虑纯电动车的普遍首选。

而以华为、理想、蔚来为代表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主要发力点则放在了空间、舒适、车机、智驾上,相比之前高端车型聚焦基础的空间、配置外,理想、华为又开发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和零重力座椅等革新乘车体验的功能,再加上远远领先于合资品牌的智能车机、智能驾驶,包括蔚来的换电系统,都实现了传统合资豪车从未提供过的新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以上这些,即便问界、理想、蔚来们维持高价,传统豪华品牌感受的压力依然巨大;

比亚迪虽然一直在凶猛降价,但如果没有油耗、动力及电池电控技术优势的话,主流合资品牌也并不会承受多少冲击。

在一线中国品牌面前,传统合资品牌的产品力被压制,品牌优势也不复当年,那么市场的倾斜就不可避免了,比亚迪为代表的“技术向上、价格向下”,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发生——但价格,并不是如今内卷的本质。

02

产品革新,合资为什么慢了?

虽然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是能持基本客观态度的话,都该承认目前的合资车企,是卷不过中国品牌的。

有的人或许会说,都是在中国造车、卖车,享受相似的供应链体系,非撕破脸要打价格战的话,你比亚迪能降价,合资品牌就不能吗?

其实上面已经分析了,目前市场内卷的本质并不是降价或压缩成本,而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两个赛道上,合资品牌(暂且不包含特斯拉)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了,而如果我们再深究一层,这些甚至也不是内卷的本质。

中国市场内卷的真正本质,不是企业的内卷,而是人的内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多年前入行汽车媒体,我了解到“汽车换代一般要5年左右”的基本常识,而在近两年的新能源时代,这个过去数十年如定理般的常识,被彻底打破了。

秦PLUS DM-i上市于2021年4月,仅仅3年后,被视为其换代产品的秦L就已经上市,设计、平台、动力总成全面升级,相比此前5年左右换代的合资车型,秦L的产品力提升只多不少。

去年9月份改款降价的问界M7,今年5月份就大幅调整,智驾、底盘、内饰设计和功能配置,都有明显提升,不但调整幅度远大于此前合资车型的年度改款,升级的周期也大幅缩短。

看到中国品牌两三年就换代,有人质疑这个时间能不能走完必要的测试环节?是不是赶工出糙活儿?对于这些问题,这里我只说一句:美欧打工人不玩996。他们不但不996,发达国家员工一年动辄一两个月的长假……而我们在干什么?

此前技术落后,处于追赶时,我们车企的设计师、工程师们高强度的工作,还没有明显体现在产品的提升上,如今我们在新能源、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上走在前面,再加上我们自上而下的996文化,中国品牌革新换代的速度就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在产品力上的优势,只会不断加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如今的汽车产业,恰好处在一个底层技术变革的高速发展期,新能源领域,PHEV车型的亏电油耗仍有继续降低的潜力;纯电领域的电池能量密度、快充速度、电压平台,仍在不断进步;智能层面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正处于类似前十年智能手机发展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车企、中国员工、乃至中国消费者,在工作节奏中多付出的汗水、努力,也会更充分地反映到产品优势上。这些,才是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内卷的真正本质。

03

合资车企还有出路吗?

聊到这里大家应该能认同,如果仅仅跟随降价的话,合资阵营是无法扭转在华份额下滑的,类似大众采购大疆的智驾系统、丰田借助华为的语音交互技术,都只是浅层合作。

如果还想留住中国市场,那么合资品牌必须做出底层的变革。

如何变呢?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中国车企,管理、研发、设计、销售等等环节,尤其是未来新产品的研发,都全面融入中国市场的环境和节奏。

有了这个决心,再基于自身积累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寻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尽量实现优势互补。

如果能做到这点,只是具备了继续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潜力,想要真正留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知道做到这一点很难,但中国市场的价值,早已不是年销3千万辆的市场规模,而是它提供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竞争环境。

一旦脱离这个环境,未来的某一天,就很可能在海外其它市场,遭遇形如当下中国市场的内卷。而到那个时候,就是真正的生死时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