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日,晶泰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为2228,发行价5.28港元,中信证券作为独家保荐人。

晶泰科技开盘价报5.39,截止10点左右涨幅已经达到20%,股价达到6.34,总市值约216亿港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其专业技术和市场地位,此次IPO晶泰科技不仅成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还是首家以18C规则上市的专特科公司。

此次募集的资金约75%将用于持续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约15%将用于提升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约10%将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止智药局发稿,晶泰科技的股价仍然持续上涨。在港股市场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晶泰科技勇闯港交所,以首支“18C规则“上市企业,成为独一无二的投资标的,引发全球投资人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年创造AI制药第一股

与绝大多数药企创始人不同,晶泰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是物理学背景,如今年龄集中在39—42岁。

2014年,温书豪、马健、赖力鹏三位麻省理工的博士以及博士后,放弃了对于学术的追求,投身于工业界。

三人此前均从事量子物理、计算化学等基础性学科研究,这项技术可以运用于多个领域,包括材料、医药、通信等行业。

而碰巧的是,麻省理工位于波士顿地区,而波士顿是全球生物医药的创新圣地,无数大大小小的pharma和biotech扎根于此,强势的产业聚集下,晶泰科技将目光聚焦到了制药领域。

2014年9月,晶泰科技(XtalPi)在美国创立,Xtal代表着晶型的Crystal,而Pi则代表着圆周率,表示晶泰从物理角度切入制药业,公司成立时市场甚至没有AI制药的概念。

当时晶泰科技将技术用于小分子的晶型预测环节,晶型预测的底层逻辑正好和物理密切相关,适合用他们所学的量子物理、量子化学等智能算法,在云端进行高性能运算,加快晶型预测时间。

一直帮助他们的创业导师蒋一得,也全程参与晶泰的筹备过程中,之后甚至放弃赛诺菲的高管职位,全职加入晶泰科技,成为晶泰波士顿公司的第一个全职员工。

如今蒋一得担任晶泰科技的执行董事兼首席策略官,主要负责监督晶泰科技的策略发展,包括识别发展机会、策略规划及执行。

2015年,晶泰科技的初创团队回国落地深圳,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AI制药公司之一。由于此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概念对于制药业几乎闻所未闻,晶泰科技几乎承担了前期市场开拓者的重要角色。

2016年,晶泰科技参加了医药巨头辉瑞举办的全球晶体结构预测比赛,在这场盲测中打败一众竞争对手并且实现预测准确率100%,从而与辉瑞建立了长期的战略重要合作伙伴关系。

此后,晶泰科技还参与了辉瑞新冠口服药物Paxlovid的开发。晶泰科技将预测算法与实验验证相结合,帮助辉瑞仅用6周时间就完成了药物晶体结构确认,从而加速了关键研发决策及后续开发上市。

而AlphaFold2惊艳亮相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掀起了投资热潮,晶泰科技以扎实的技术以及合作生态成为市场上的优秀标的,获得两轮数亿美元融资。

成立至今,晶泰科技合计融资额7.32亿美元,是全球AI新药研发领域当之无愧的“融资王”。投资人阵容豪华且强大,包括红杉中国、腾讯、招商国际、五源资本等顶级风投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务多元化,引入8位基石投资人

如今,晶泰科技的业务范围已经从晶型预测延伸到小分子、抗体、多肽、ADC、以及PROTAC等多种药物的临床前研发,拥有寻找靶点、药物分子生成与优化等全栈式能力。

公司拥有超160项专利,其主要技术平台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ID4、大分子设计和药物发现平台ProteinGPT、抗体药物发现平台XumperAb、基于量子的物理计算平台XFF、XEEP、自动化平台ChemPlus等。同时,晶泰科技还将业务拓展至材料科学,例如生物基材料、化妆品、自动化合成等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奠定了晶泰科技的两大主营业务:一是提供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二是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公司客户群涵盖全球前20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16家,国内外客户包括辉瑞、强生、正大天晴、大熊制药及德国默克集团。截止目前,晶泰科技已经为全球3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服务,客户留存率超过60%。

数据显示,晶泰科技2021年、2022年、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628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66.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材料显示,2023年晶泰科技药物发现以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可创收项目数量总计达到了504项,较上年大幅度增长。

其中,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报告期内的营收分别为3934.6万元、8766.6万元以及8772.8万元,占收入总额分别为62.7%、65.7%和50.3%。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晶泰科技分别亏损人民币7.34亿、21.37亿、14.38亿,2023年晶泰科技亏损19.06亿元。

2020年—2022年,晶泰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8354万元、2.12亿元、3.59亿元,2023年其研发开支为4.8亿元,占经营开支的49.8%。

晶泰科技此次IPO引入8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约3.377亿港元的发售股份。

其中背靠上海国盛资本的海棠壹号认购1200万美元,其他包括香港地产大亨李家杰的投资控股公司Successful Lotus(4000万港元)、知名天使投资人龚虹嘉旗下的Ginkgo Fund I(1000万美元)、抗体药物发现公司百奥赛图(1000万人民币)、法盛资本(2000万港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一阶段启程

十年发展后,如今的晶泰科技从曾经的默默无闻,成功挂牌港交所,这一路见证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

晶泰科技的成功上市也意味着中国AI制药领域进入新的里程碑,该新兴科技被成熟资本市场正式认可。

同样,期待晶泰科技勇闯港交所的历程,不仅将一定程度上激励行业的发展,也将是后续国内AI制药企业上市的重大参考。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按18C章程要求递交上市申请,这些公司大多来自车规芯片和人工智能医药研发领域。

而晶泰科技作为第二家按照18C章程递交招股书的企业,却一路亮绿灯抢先上市,可能跟晶泰科技精准压中特专科技领域里“量子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有巨大关系。

更不要说,如今晶泰科技的平台已经不局限于药物研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平台的底层平台打通后,晶泰科技提出“智能化自动化驱动科技创新的口号”,来自材料、护肤品、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客户也在不断增长,正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晶泰科技上市材料中表示,未来企业将业务向美国和欧洲拓展,以进一步扩大全球布局。在国际上投入更多资源,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以进一步扩大全球布局。

人工智能的大创新周期下,生物制药和AI的结合趋势并没有改变,生物学的工程化改进没有改变,未来仍然充满期待。

但通过18C规则上市,晶泰科技上市后仍然需要证明有可持续商业化和营收的能力,努力扭亏为盈仍然是重中之重。

对此,公司首席财务官谭文康称,撇开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非现金成本后,公司去年亏损约为5.2亿元,希望可以尽快扭亏为盈。

晶泰科技目前在手现金超过28亿元,相当于3.9亿美元,与去年90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相比,财务状况非常健康,就算不融资也能维持未来4年的运营,上市后,现金储备预计维持6年。

晶泰科技的顺利上市,是中国AI制药的高光时刻,也是下一阶段的开始。

—The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