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十年来,教育部聘任我主持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上下左右都有要求,都很关注。除了研究和编写,大量的工作是协调,平衡,还需要像消防队一样经常紧急“救火”,应对突发的舆情。有时候会无端地遭受网络暴力的攻击。编教材这件事,的确是我一生中做过最难的事。甚至几次都想打退堂鼓了,但是教育部、教材局始终在支持、协调和指导我们的工作,能坚持到现在,要感激很多人。

关于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基本想法,在之前一些场合也讲过,那就是要遵循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三方面彼此连带,解决好如何落地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的素质教育、语文核心素养,是着眼于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同时也是为了改变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扼制学生健康成长的“应试教育”倾向的,一定要遵循新课标的精神,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但是如何让新课标精神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要防止现在已经出现的形式主义、假大空的倾向,不宜笼统提倡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教学。

课程一定要改革,但不是推倒一切的革命,不能搞“一刀切”,全国那么大,还是要照顾不同地区学校的不同学情,要在现实基础上改良和革新。因此,既要克服那种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的做法,也要避免那种用一种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群文教学或者大情境、大单元)包揽全局、“一刀切”的奢望。现在守旧与形式主义都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在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也遗留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改变现状有必要,但要考虑改革的成本与可行性,“多动症”已经让一线教师疲于奔命,“拍脑袋”的措施往往欲速则不达。比如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教学方法,要经过试验田的实践检验,可以提倡、示范,但不宜用行政手段大面积推开。希望有一批专家和一线教师,做点调查,直面现实问题,认真研究,充当语文教育改革负责任的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