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陆
邮箱 | xiaoyu@pingwest.com

如果你是不客观实验室的老朋友,那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会怀疑点错了公众号,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去评价一台相机产品。

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提到徕卡的时候,脑海里优先想到的是德国的高端相机品牌,还是那个“更被人熟知”的小米影像旗舰,但在微博以「徕卡」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你大概率看到的是小米手机的摄影作品,对于一个享负盛名的相机品牌来说,实在是不应该。

我自己用过两台徕卡相机,一台是便携的X2,另一台是第一代Q。前者让我对徕卡的色彩风格有了初步的概念,而Q则让我对徕卡的镜头和机器的精密程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我想:“是不是该摸摸M系列了?”

于是我和“哥们儿”进行了一番有效沟通,最后他借给我了一台徕卡最新的当家旗舰—— LEICA M11-P ,以及一枚35mm f/2 镜头,而在用过之后,我对徕卡用户真的是“肃然起敬”,本篇内容不是评测,只是聊聊这款产品的使用感受。

1

外观,是徕卡相机的核心竞争力

从外观来看,这台 M11-P 是非常复古的旁轴相机,目前除了徕卡之外,好像也只有富士还在坚持不懈的推出旁轴相机产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徕卡M11-P 图源:LU

这是一种在单反取景系统诞生前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相机结构,由于取景光轴位于镜头光轴旁边因此得名。

徕卡的M系列采用黄斑手动对焦的形式,而富士的X100系列和X-Pro系列则依靠独特的光电混合取景器“行走江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这种取景器结构的优势是能够大大简化相机的内部结构,减薄相机厚度。搭配没有电机的手动镜头,可以将相机的三维保证在一个相对便携的尺寸(在微单问世出来后该优势几乎忽略不计)。

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存在像差,并且拍摄物体距离相机越近,像差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品牌方逐渐抛弃这一“不严谨”的取景方式的原因。而徕卡依旧采用旁轴取景的原因,更多是为了还原老式机械相机在使用时的“感觉”,也就是仪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与 M11 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机身正面标志性的“可乐标”,顶部增加了手写体的Leica字样,机身的漆面也是哑光黑色,非常低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而机身背部配有三枚功能按键、一块显示屏、方向键及一个波轮。可以说这台机器如果只看正面和顶部,你可能都不会发觉这是一台数码相机,这就是徕卡M系列这么多年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甚至有不少用户笑称:“如果徕卡M做的和其他数码相机一样现代,那我们肯定就不买了。”

1

回归“初衷”的拍摄体验

我相信大多数用户都和我一样没有系统的进行过摄影学习,如果你之前也是一个“狗头自动直出 JPG”用户的话,可能在初上手 M11-P 时会跟我一样不是特别习惯。

因为这台相机不仅完全没有防抖,还只能用手动对焦。而说道手动对焦,我们就不能不提景深标尺。

在手动镜头的顶部,有4排数字和一组标尺。最前面的是光圈调整,中间则是对焦距离和景深范围,以英制单位feet(英尺)为单位的黄色数字是对焦距离,以国际单位m(米)为单位的则代表景深,最下面则是一个带有刻度的景深标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如果你使用手动镜头前没有好好学习估焦和对焦尺,那你在拍摄时大概率半天也拍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好不容易对上焦了,画面的动势也早已发生了变化,在刚刚拿到M11-P的前两天,我就一直处于这个状态。

但当我系统性 的学习了景深标尺的使用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具体的操作原理也非常简单,首先你要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手动镜头对焦不仅需要转动对焦环,还需要“走”到合适的拍摄距离。

我们举个例子,当你设定光圈为f/5.6时,景深标尺两个f/5.6之间的刻度,就是该光圈下的和焦范围。这枚35mm f/2的标尺对焦范围最近为0.7m,10m以上就进入了“无穷远”的超焦距范围,所以在0.7m~0.9m、1m~1.6m、1.5m~4m、2m~10m之间的多个范围内都是可以和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这时你就可以预估你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转动对焦环并走到合适的距离内完成对焦。

这种“古老”的对焦方式让抓拍变的十分困难。所以我更常用的对焦方式就是预估被摄人物和我的距离,提前调整好参数,等待它“走进”我的取景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这种“慢”下来的拍摄方式,是我之前用富士和索尼相机时不曾体验过的。

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拍摄体验,也让我在拍摄前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而不是拿着一只长焦镜头躲在一个角落里疯狂的按动快门。

1

难以忘怀的摄影旅程

徕卡相机的颜色,一直以来都是用户十分追捧的风格化之一。但有趣的是,每一代徕卡相机的色彩都稍有不同。

到了M11-P 这一代产品,JPG的直出色彩已经没有那么浓郁了。不过对于其他相机来说,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徕卡”倾向的。我尝试使用徕卡标准(STD)、徕卡鲜艳(VIV)以及高对比度单色调(BWHC)拍摄了多张照片,其中单色模式是我最喜欢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几个小问题。比如M11-P的SD卡是在电池仓内的,并不能和其他单反相机一样热插拔,为了外观在便携性上有一定的妥协。

另外就是机身唯一的USB-C接口在机身底部,不仅没有额外的保护,角度也比较奇怪,无论是日常你想连接数据线充电还是传输数据,都需要让相机“四脚朝天”,上次见到这么酣畅淋漓设计的产品还是苹果的充电版 Magic Mous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LU

但无论如何,在使用徕卡M11-P 的这两周时间,我对摄影这件事儿有了新的理解。也重新系统性的重新学习了一遍基本原理,这是在数码时代很多人觉得不重要的基本理论,其实也是拍好照片的一个大前提。

可以说,徕卡的M系列相机就是一款让使用者纯粹享受拍照过程的工具,你需要用更加“原始”的手段达到当今电子仪器可以做到的效果,要有更多的思考、才能够获得满意的作品。

难怪不少用户说徕卡是有钱人的“玩具”,因为作为生产力工具来说,它的效率的确很低,但是你就是想把它一直攥在手里把玩,这种厚重的金属质感和漆面效果,是目前其他任何一家相机品牌都给不了的。当你摸到M11-P 你就情不自禁的有一种想要端起相机拍照的感觉,它的确是当今数码圈的一只“异类”。

可也正是这种独特,让不少喜爱徕卡的用户自发的形成社区、彼此分享自己与这个相机品牌的故事,摄影的乐趣在于此,不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