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706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想学心理学,有可能是想自救

02、孩子想学了心理学之后帮助别人,这现实吗?

03、无论选哪一条路,主动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必不可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每年的高考落下帷幕后,不少考生和家长就开始考虑报志愿的事了。

今天这篇文章想深入谈谈“孩子想学心理学专业”这个话题:

都说心理学不好找工作,如果孩子想读心理学专业,父母该不该支持?

如果孩子实在想学,大学时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增加毕业后的竞争力?

还有更重要的是:

孩子想读心理学,有可能说明孩子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学心理学是想自救或者救别人!父母要注意识别,别错过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机!

01、孩子想学心理学,有可能是想自救

很多孩子想学心理学,是出于下面2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孩子自己长期以来就有心理困惑,很想搞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走出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孩子想自救。

第二种情况:孩子很想学了心理学之后,能帮助到身边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朋友,解除他们的痛苦,或者能帮助这个群体。

如果孩子属于第一种情况的话,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很有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不排除达到了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地步。

可为什么孩子一直看起来挺正常的,没让人觉得有心理问题?这说明孩子可能有“微笑型抑郁症”,故意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又或者孩子此前跟父母也透露过一些负性情绪和想法,但父母忽视了,以为只是高三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孩子处于叛逆期,熬过去就好了,所以没放在心上。

那为什么孩子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碍?这极有可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形成了不理性的归因模式。

虽然,孩子的这种情况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但从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经验来说,这往往说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多不妥的地方。

希望父母要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尽快开始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不要错失“二级预防”的宝贵机会,既然现在明确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了,就赶紧重视、解决。必要时应该带孩子就医,寻找适合自身的康复路线。

如果孩子还是想学心理学“自救”的话,父母先给孩子一个肯定,他们想通过积极学习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个意识是非常好的。

但是,他们知不知道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分哪些方向?到底是学什么的?能不能真正地帮助到自己?会不会学了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如果孩子对此有所了解,那说明他们也查过一些资料,不完全是脑子一热产生的想法,这也非常好。

父母和孩子可以互相之间交流所了解到的信息,争取对高校的心理学专业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也就是说,父母不要啥都不知道就找孩子谈,而要先做好准备功课,了解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现状、课程内容、职业发展等等。

比如,以下是我作为“过来人”所掌握的一些深入信息,父母可以了解。

现在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中,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都非常常见。应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商业、工业、组织管理等等。而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则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使用在教学上,一般来说在师范院校里比较多见。

也就是说,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跟探索、解决精神心理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学这两个专业的话,极有可能无法实现自救。

相对来说,临床心理学就比较“对口”,它专门研究精神心理问题的形成、治疗、评估、预防等等,学习主流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学生在实习时,会到医疗机构中直接接触精神心理障碍患者。

不过,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最多只能成为临床心理学家,或者心理治疗师,在医疗机构里协助精神科大夫治疗患者,没有诊断权和处方权。

有的孩子听父母讲到这里,可能会改变主意,不学心理学了,而是学医,成为一名有处方权、诊断权的精神科大夫,并同时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这个跨学科的道路确实是更具有优势的,也有助于孩子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理解精神心理问题。

不过,学医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至少5年本科,3年规培,时间成本比较高。成为临床大夫之后,工作压力也不小。这些选择的背后都是有利有弊的。

而且,很多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是文科生、理科生都可以报的,但医学中的绝大部分专业,如临床医学(包括了精神医学在内)主要还是招收理科生。如果孩子学习的是文科,那么当一名精神科大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了。

02、孩子想学了心理学之后帮助别人,这现实吗?

而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想学心理学不是为了“自救”,而是为了救别人。

比如孩子的好友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非常痛苦,孩子很想帮助朋友走出来。又或者孩子接触过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对他们产生了同理心,很想帮助这个群体真正康复。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的部分引导内容跟上面是类似的。父母要先肯定孩子的初心,孩子善良、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有利他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但如何让这个初心成为现实?父母也要跟孩子深入交流目前各高校心理学专业的现状,搞清楚到底该学哪一个方向,比如是学临床心理学,还是学临床医学,哪一个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情况。

而且,父母要引导孩子意识到,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不是先天因素、基因缺陷、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等等,而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

如果是孩子的朋友得病了,这往往跟他们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如果想帮助朋友真正康复,深入的家庭治疗必不可少,至少要让朋友的父母开始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可如果朋友的父母在这方面非常缺乏,孩子年龄和阅历又还不足,还不具备与朋友的父母进行深入沟通的能力,那可能最终我们只能爱莫能助,仅仅只能给朋友一些理解和安慰。

再说了,无论是成为临床心理治疗师,还是精神科大夫,都需要几年的学习。如果朋友的病情严重,往往不可能等待那么久的时间,等我们学有所成了才走向康复。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孩子想学心理学是为了帮助身边的朋友,这个想法不是特别现实。

不过,社会上深受精神心理问题折磨的人确实有很多,即使孩子没法及时帮助朋友,也可以日后帮助这个群体,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父母们可以支持这部分孩子想法和选择。

03、无论选哪一条路,主动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必不可少

除了上面的引导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父母一定要传达给孩子:

无论学临床心理学,还是学临床医学,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只学习主流心理学流派和主流精神医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哪怕这两者集合起来,往往也无法高效地解决精神心理障碍。否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比如主流心理学流派中的精神分析非常流行而且有名,但解决精神心理问题非常低效。相比之下,认知行为疗法(CBT)整体上更有效、也更加科学,但对于病情严重、尤其是有偏执型人格异常的人群来说,效果也不理想。

至于临床医学,如果孩子最后选择了读精神医学专业的话,很快就会发现教科书上会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病因不明,跟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心理社会因素都有关,尤其是遗传度非常高。

其实,这些都是陈旧的信息了。

研究人类基因组的科学家们花了30多年,寻找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至今一无所获,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有明显的遗传性。

所谓的“遗传度高”,其实只是从表面上看有家族聚集性,这跟后天环境、家庭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当然,如果孩子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大夫,掌握精神科用药和物理治疗的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的诊疗仍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只能控制症状,不能解决患者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恐怕这也不符合孩子本来的初心。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想从事精神心理卫生行业,一定要深入了解目前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流派、精神医学的发展现状、有何利弊,更理性地看待目前的情况;不要过于理想化、抱有过高的期待,以为只要学了,就能帮助别人了。

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在大学期间要主动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从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积极拥抱已经到来的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

如果孩子最后成为了一名精神科大夫,那不仅能够使用药物和物理治疗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控制症状;还能利用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引导患者、家属意识到疾病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根源问题,这样的大夫才能高效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根本不愁没有发展前景。

就算不成为大夫,而是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没有处方权,那也可以加入有精神科大夫的团队,形成跨学科资源,高效地解决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深层次问题。

现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前不久,高考的一道作文题引起了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很多职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传统精神科大夫所掌握的知识,AI只需要花几秒钟能就学会,甚至掌握的知识更多,水平更高。

同样,只掌握传统心理学流派知识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也很容易被AI取代。如果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那毕业就失业,真的很难找工作。

所以,孩子想学心理学,这个想法本身是很好的。社会大众对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心理行业确实是新兴行业、朝阳行业。但真正的“蓝海”不是现有的主流精神心理学,而是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的精准精神心理学!是能够实现高效而深入解决问题的精准精神心理学!是能够实现“鱼与熊掌,都可兼得”的精准精神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