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家长最多的话就是:

“我真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

这好像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无法理解。

因为无法解读孩子行为,许多家长选择不再解读,跳过过程,直奔结果。随着孩子的行为循环往复,家长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

所以这一切真的是孩子的错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别把“孩子问题”

错当“问题孩子”

记忆里,每个班里似乎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

打架、厌学、逃学、早恋、沉迷网络、自闭、欺凌同学……

总之,学习不好、品德不好、心理不健康、行为习惯差,集各种“问题”于一身,让老师、家长无比头痛。

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对“问题孩子”有着另外的理解——“问题孩子”是遇到了问题,但没有得到有效帮助,自己又不能解决问题的孩子。“问题孩子”的需求被忽视,善良被曲解。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解决问题”。

逃学,是解决自己被歧视、被冷漠的问题;

说谎,是解决自己被谴责、被处罚的问题......

李玫瑾老师在《心理抚养》中也指出,“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很多时候都错误地将“孩子问题”简单地理解成了“问题孩子”。

“问题孩子”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只是孩子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最终他们只能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这些方式与常规规范相违背,所以就成为大人眼中的“问题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孩子的“问题”真的是“问题”?

“粗心”“坐姿差”“学习不主动”“不听话”“没有时间观念”……

在普通孩子身上,虽然没有那些令人头疼的“劣迹”,但上面的这些问题也让人不省心。但这些真的是问题吗?

5岁的孩子乖巧可爱、12岁的孩子叛逆、认知正在发展的孩子还难以那么“自律”......这正是正常的、正在长大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父母的心态,已经容不下正常的孩子。当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时,就会采取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比如,试图纠正孩子的表面行为,却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因素,导致问题反复出现。而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不懂自己,亲子之间的隔阂也会因此加深。

这样,不仅不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因为没有找准根源而采取了不适当的应对措施,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和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父母应该如何做?

01营造轻松的生长环境

孩子不是用来管的,而是需要被看见,被发现,被认可,被爱的。

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轻松自由的生长环境,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与不足,父母需要去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去发现TA的天赋所在。

02允许孩子“发脾气”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作为父母应该高兴。

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多少父母,强势地关上沟通之门,就有多少孩子,默默躲在门后痛哭。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关爱的时候。

03倾听孩子内心想法

倾听不是心不在焉、装模作样地用耳朵听,而是一心一意、换位思考地用“心”在听。

父母只有多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例如在决定某件和孩子有关的事情时,可以积极和孩子沟通,多听取孩子意见,让孩子更加信任自己。这样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也更加容易听进去,有利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更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写在最后

孩子的行为只是一种表达,一种传递。表达的是孩子长期以来的孤独与无助,传递的讯号是,父母角色的缺位,家庭系统的缺失。他们需要的不是改变而是帮助。

有些“问题”不是“真问题”,只是孩子遇到了“难题”。

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好的本能与期待,希望在孩子成长向好的路上,都会有始终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支持与勇气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