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她看到了这个视频,我想对她说:“你不用去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你就是那颗最亮的星。”

这是李阳老师想对那位“蜕变”成蝶的姑娘说的话。

本期专访我们邀请到倍赋力家庭教育督导专家—李阳老师,今天就和李阳老师来聊点“与孩子成为朋友”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访前我们了解到,在很多青少年个案中,他们对于心理咨询都会有一种“排斥”心理,但在李阳老师接触的个案中我们发现,李老师面对“青少年”好像有种特殊的“魔力”,在个案链接中,他总能让孩子轻松卸下防备,走入孩子内心,用自己独特的“陪伴模式”为孩子注入力量,托起孩子,乃至整个家庭。

李阳老师说:“其实,我采用的方法并不那么‘独特’,只是在介入过程中用了点‘小心思’。”

故事的开始以“知心姐妹”开始,故事的结束以李老师“美好的祝愿”而结束。

这位“蜕变”成蝶的姑娘是李阳老师接触的众多案例中,最难忘记的一个。

李老师在与孩子建立链接的时候,孩子正值高三,当时孩子已经处于封闭一年的状态,一年间与世隔绝、封闭自我、屏蔽交流,孩子母亲已经处于“绝望”状态,与孩子“0”沟通,想知道孩子睡没睡都是通过门缝的光来判断。

李老师说:“孩子自我封闭如此严重,我该如何以‘陌生人’的身份来获取孩子信任,成为孩子的朋友呢?”

在个案介入过程中,李老师可谓是调动了全部的“小心思”。他发现,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社交方式上有了新的特点,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李老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从孩子的社交工具入手,通过查看孩子社交平台展现的内容来进一步了解孩子,包括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然后通过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兴趣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收获孩子的好感与关注。

李老师指出,现在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与父母所了解的社交方式有很大出入,拿聊天软件来说,学生之间使用QQ的频率要大于微信,同学之间更是几乎都用QQ。

使用QQ的理由也很统一,无非就是几个:

“一开始用社交软件就是从注册QQ开始”;

“同学都在用QQ的”;

“QQ登录不需要手机”;

“QQ功能更齐全,还可以看见陌生人的评论”。

而“大人”则偏重于使用微信。

李老师说:“其实从社交账号的提供上也能很好的看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的父母只能提供孩子的手机号码,有的父母会提供孩子社交聊天账号、视频账号等,对于家长来说,往往社交信息提供的越全面,对于孩子的介入帮助会越大,通过社交账号的提供情况,也能很好看到父母是否真正“了解”孩子。

在李阳老师介入个案中,他“扮演”过哥哥、妹妹、舅舅、姐姐等不同的角色,李老师说:“各类角色的变化,只为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李老师认为,在介入孩子时,首要考虑的一点就是舒服、安全。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才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用心理上的陪伴、语言上的鼓励、行为上的支持,唤醒孩子内在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老师在与孩子母亲沟通交流中了解到,小姑娘特别喜欢“电子小说”,于是在后来的介入链接中,李老师选择了小说中的人物当头像,并以“女生”的角色,来进一步链接孩子。

李阳老师成功链接孩子后,通过聊天交流发现,孩子在寻找小说文本的过程中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大大消耗了孩子在阅读上的精力。为了能够让孩子一点一点的调整睡眠时间,李老师“购买”了小说,成为了孩子的“小说源”,从小说开始切入,慢慢打开孩子的“话匣”。

随着关系的“深入”,李老师开始采用激励的方式,为孩子制定调整计划。

李老师说:“当时《莲花楼》特别火,我就用赠予《莲花楼》实体书为奖励,为孩子制定了睡眠计划、锻炼计划,用小小的调整,来提升孩子内动力。”

就在关系变得越来越熟络,孩子越来越信任李老师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的联系戛然而止,孩子与李老师失联了……

李老师说:“我当时在想,难道是接入过程中出现问题了?还是她发现了我的身份?”

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老师与孩子断联?

难道孩子真的发现了李老师身份?

李老师接下来会怎么做……

未完待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