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张玉波,河北人,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做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原本有着稳定工作的张玉波,在2019年却突然辞职,来到四川绵阳的大山里养起了蜜蜂。

从生态学博士,到扎根深山当起蜂农,张玉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起走进“养蜂博士”张玉波的故事↓↓↓

生态学博士辞掉工作养蜜蜂

到了正午、气温回升,张玉波蜜蜂养殖园里的蜜蜂开始躁动起来。从蜂箱里飞出来的蜜蜂,开始一团一团聚集在一起。张玉波赶紧和父亲一起准备竹竿和篓子,开始招蜂引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44岁的张玉波,老家在河北石家庄,201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专业。

2005年,张玉波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做博士论文蹲点,当时的他走遍了平武的山山水水,吃住都在当地村民家中,和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没想到,13年后,2018年年底,他突然收到了当地村支书的求助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在2018年的时候,他们村支书给我打电话,说村里的蜂群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八九十,让我帮着想想办法。然后我就觉得养蜂产业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既能够保护好大熊猫的栖息地,又能够把当地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一个产业。然后我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对养蜂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所以就把环科院的工作辞掉了,来到山里当了一个养蜂人。

怀着创业激情,2019年,张玉波从单位辞职,来到绵阳平武的大山里准备养蜂创业。落脚之后,他才把实情告诉了年迈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平武县关坝村的大山里,张玉波租住在村民家,找了一片斜坡地,开始了养蜜蜂。然而,由于没有实战经验,刚开始养蜂的张玉波,也常常被蜜蜂蜇,有一次还被蜇到休克住进了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那天我打开了一箱蜂群,左胳膊大概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给我蜇了三四十下,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蜂毒开始发作。后来就送到医院,病危通知书都下了,那次是比较凶险的一次。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张玉波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出院后,张玉波也终于弄明白了被蜜蜂蜇刺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阴天的时候,蜜蜂的情绪是非常暴躁的。后来老养蜂人跟我说,你要是干这个,这一关你必须得过。所以有时候有意识让蜜蜂多蜇两下,增加体内的抗体。经常来到蜂园里跟蜜蜂接触,它们也熟悉了你的味道。

把“甜蜜”事业干得“蜂”生水起

刚开始那会山里没有通车路,高山峡谷,从山脚爬到山腰,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张玉波租住的环境潮湿简陋,方圆一公里左右只有一户邻居,寂寞冷清,但这些张玉波都慢慢习惯了。

那时的张玉波常常泡在蜜蜂养殖园里,观察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有了问题弄不懂就查阅相关资料,张玉波的养蜂技术很快就得到了提升。而且,通过多次试验,他改良了养蜂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养蜂的产量和质量。

张玉波介绍,蜂王是一个蜂群中其他成员的母亲,个头比其他蜜蜂大一些,常常隐藏在蜂巢的最里边。相比勤劳的工蜂只有4至6个月的寿命,蜂王的寿命可达3至5年。在春季繁殖高峰时,蜂王一昼夜可以产卵2000多枚。正因为蜂王有强大的生育能力,才保证了蜂群的不断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说,蜂王繁殖的后代主要是工蜂。一个蜂群有数千只到数万只工蜂,这些工蜂采花酿蜜,饲喂蜂王和幼虫,还要筑巢、护卫蜂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养蜂人来说,不仅4、5月份分蜂群很重要,7、8月份后割取蜂蜜也很重要。也正是在割蜂蜜的过程中,张玉波终于发现了当地“蜂群数量减少”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老百姓过去养蜂,为什么蜂群会减少那么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蜂箱。他们用的传统的蜂箱,在取蜜的时候会伤害到大量蜜蜂的幼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当地群众养蜂都是采用横式的木桶箱或木板箱,夏秋季节割蜜的时候,需要割下整个蜂巢,就会破坏蜂王和幼虫的生存环境。

经过观察学习,张玉波发现,工蜂筑巢的习惯是从上到下,蜂王产卵的顺序一般也是从上到下。于是,他尝试将原来的横式蜂箱,改成一格一格的竖式蜂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竖式格子蜂箱操作简便、成本低廉,2020年在当地推广使用后,蜂蜜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绵阳平武金峰村支部书记 唐正华:他没来之前,基本上老百姓养蜂都是取个三五百斤糖。他来以后,我们最高的一个农户取2000多斤,3000斤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蜂群的数量应该是比以前增长了两倍到三倍,收入增长了差不多三倍多。总的来说,在我们村这个产业的发展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蜜蜂”酿造“大产业”

5年来,张玉波从养蜂“门外汉”到如今已有三个养蜂园,每个园子里有四五十个分层的格子蜂箱。张玉波说,养蜂不仅仅会带动当地产业,还有益于环境的生态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我们都知道蜜蜂是一个传粉动物,并且养蜂第一不占用耕地,也不占用林地,你就放在林间的空地就好了。然后小蜜蜂自己会飞到林子里面去采集花粉花蜜,尤其是我们这里现在已经划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小蜜蜂可以飞到核心区里面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不光不会对核心区的资源造成破坏,它还会帮助核心区的植物授粉。换句话说,它会让核心区的植被,让核心区的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它们采集回来的花蜜还是非常好的产品。我觉得它应该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加速器,或者叫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一个转化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张玉波把父母也接过来做起了帮手,同时,在当地政策的引导下,他将养蜂培训、科研旅游等业态结合起来,推广自然教育。现如今,到他“熊猫谷养蜂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波:现在我们对未来的一些方向还是没有变,我就是想着怎么样通过养蜂,既能够保护好大熊猫的栖息地,又能够把这片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发家致富。

(总台记者 温晓 吴信鹏 王睿哲 孙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