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终南山始终独揽着“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它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生长的摇篮,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中国寻访当代隐士的目的地。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长期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仍有上千人,甚至还有海外慕名而来的修行者。

被信徒们称为“天下第一女隐士”的王芝霞就是其中一位,她皈依佛门之时刚满43岁,正值人生中的壮年时期。

她最为人称道的是85岁那年闭关打坐长达一百多天,可谓是一心向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循规蹈矩的前半生

王芝霞于1932年9月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的细柳乡,这是一个总面积达35平方千米的“花卉之乡”。

关于她的传言有许多,有人说她务农的父母临近不惑之年仍无一子半女,无可奈何之下去寺庙求子嗣。

或许是他们的诚心打动了神明,王芝霞的母亲回去不久之后就怀上了身孕。

中年得女的夫妻俩别提有多高兴,赶忙抱着年幼的王芝霞去寺庙还愿。

还有传言说王芝霞小时候很没有安全感,动辄哭泣不止,饶是父母拿着其他孩子们都喜欢的玩具和零食怎么哄都没有用。

但只要父母一牵着她走到寺庙,她就能立马恢复好心情,转头就古灵精怪地在供奉着神像的大殿里探索每一个角落,一边看还一边询问父母殿内物品的用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奥精妙的佛经更是让她爱不释手,尽管因为识字不多还看不懂书上所述是什么意思,仍然会一页一页地细细品读,小小年纪的她,就时常跪在佛像前虔诚地叩拜。

显而易见,不论是在哪一个版本的传言中,王芝霞都与佛法有着不解之缘。

然而缘分是缘分,俗世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儿时就出家的孩子要么是被父母送到寺院,要么是孤苦无依被僧人收为徒弟,王芝霞父母好不容易有了个孩子,即使家境并不富裕也尽力给她最周全的关爱。

他们自然不会舍得让王芝霞去修行佛法,更何况他们压根没有把王芝霞在寺庙里的行为放在心上,只当她是孩子心性一时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愿意让父母伤心的王芝霞按捺住内心对佛法的渴望,走上了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的生活道路。

她按部就班地长大、上学、工作,并且在适婚的年纪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小家庭。

昔日在寺庙流连忘返的小女孩,蜕变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柴米油盐酱醋茶占满了王芝霞的生活,她不得不整日围着丈夫和孩子打转,为他们的事业和学业操心,写满哲理箴言的佛教典籍被束之高阁,所有人都忘王芝霞有颗向佛之心。

直到1979年的某天,时年43岁的王芝霞趁着闲暇之时来到寺庙聆听佛音,悠远沉静的声音回荡在山间,王芝霞觉得身心都得到了净化,疲惫和烦恼瞬间被抛诸脑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寺庙之行唤醒了她内心酣睡已久的愿望,她要修行佛法!

孩子健康地长大成人,自己已然完成了在俗世中的任务,她不再满足于只以求佛香客的身份抽时间上山,而是想要以出家人的身份长久地学习佛理。

王芝霞不顾家里人的苦苦劝阻,毅然决然地去到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积香寺皈依

这是一座坐落于终南山山脚的全国重点寺院,十分适合虔诚的佛教徒清修和礼拜,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极高。

孑然一身的王芝霞在积香寺有了新的法号王慈善,意为慈悲为怀、崇德向善。看着宏伟的佛像,她找回了丢失过的初心。

在积香寺修行的几年时间里,她全面完善了对佛教理论的认知,逐渐看淡了七情六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积香寺在当地远近闻名,终日往来云集的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王芝霞不可避免地会被外人打扰,再加上距离市区不远,王芝霞的孩子们时常去探望她,毕竟是骨肉血亲,王芝霞难免会忍不住和他们多说几句。

几乎每次都要耽搁半天的工夫,再这样继续下去,哪怕王芝霞向佛的意志坚如磐石,也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她修行的进度。

她把目光转移到了人迹罕至又景色优美的终南山山腰处,那可是一个隐居的好去处。

居于终南山深处,伴于青灯古佛旁

和去积香寺出家一样,王芝霞再次头也不回地一个人住到了终南山的深处。

终南山也叫太乙山,它的山势延绵数千里,东起盛产蓝田县最东端的杨家堡,西至周至县最西界的秦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终南捷径”就是诞生于此,《大唐新语·隐逸》卷十中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唐代有位久不得志的进士卢藏用,他为了得到吏部主管官员的青睐,大张旗鼓地跑到终南山上做隐士。

在那个时代,一个进士隐居到终南山山中就会给人留下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印象,自然而然就高看他一眼。

尤其唐朝还尊佛教为第一教派,终南山又是汉传佛教发展的重地。

经过卢藏用多年的苦心经营,终南山上有位饱读诗书、不慕名利却怀才不遇的隐士这件事情传到了天子耳中,他终于得偿所愿被邀请下山入仕,短时间内就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后世遂用“终南捷径”比喻人投机取巧,通过捷径赚取名利或者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终南山上修行的人并非都是卢藏用那样的沽名钓誉之辈,也有如王芝霞一般真心想要远离凡尘俗世之人。

修行佛法之苦非常人可以忍受,就连有着超凡佛学天赋的唐三藏,都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回真经,得道成佛。

更不用说身为一介弱女子的张芝霞,她孤身一人在终南山上隐居的日子并不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那般风雅浪漫。

最开始终南山小五台半山腰处是一片荒芜,清净倒是真清净,艰苦也是真艰苦。

张芝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土坯、木头等材料搭了间简易的小庙,并命名为“三圣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庙门两侧分别用端正的字体写着:“小五台非台台连台,终南山名山山外山。”,墙上挂着从五湖四海而来的游客为她拍摄的照片。

那是游客们赠予张芝霞的回礼,感谢她不厌其烦地为游客指路,还给免费提供临时歇脚的地方。

和人们想象中不苟言笑、冷淡疏离的隐士形象不同,王芝霞的性格很开朗,非常乐于和陌生人交谈。

或探讨佛理心得,或闲聊人生际遇,但这样的交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王芝霞一天中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打坐和念经上面。

她日常居住着的是一个简陋的茅棚,窗户都是用薄纸简单地糊住了事。

王芝霞就这样在茅棚住了下去,里面没有丝毫的现代气息,连电都没通上,夜晚照明全靠蜡烛。冬天也没有任何的取暖设备,垒好的柴火、一个暖水瓶、一身厚棉衣、一顶毛线帽就是她过冬的全部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附近一带的山民敦厚淳朴,一向对山上的隐士和修道之人非常关照,时不时地会接济王芝霞。

在日常饮食方面,王芝霞做到了自给自足,她在茅棚附近开垦了一个小小的菜园子,种些简单易活的家常蔬菜。

完全供应得上她每天一餐的素食,至于水则喝的是山上顺流而下的清泉,纯天然无污染,除非是需要采购一些山上没有的生活必需品,她才会在山下露面。

采购完以后又会慢悠悠地走几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回去,这对她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修行。

《增广贤文》中有言:“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

王芝霞对安身之所的条件好坏丝毫不在意,她的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捻着佛珠坐在蒲团上打坐、诵经。或者对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抄写经文,这是最能令她平心静气、抛开杂念和纷扰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芝霞的住所附近,除了大自然发出的风声水声,只有王芝霞敲击木鱼和诵读经书的声音。

高龄打坐参禅,不为非议所动

钻研佛法的日子清苦却充实,有道是“佛法无量”,即便是像王芝霞这样每天雷打不动地参禅打坐,也无法体悟完佛理中所蕴含的全部奥妙,王芝霞的勤勤恳恳使得她成为终南山上修行时间最长的女隐士,至今无人打破这个纪录。

王芝霞认为在打坐的过程中能够与佛祖进行对话,近距离地去领悟佛祖的无边智慧,每一天看似枯燥的修行都是对心灵的一种洗涤。

冬天的终南山大雪纷飞,呼啸的寒风没能阻止她在冰天雪地的野外打坐冥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潜心修行的王芝霞以85岁高龄,连续在四面漏风的茅棚里打坐参禅了108天,期间从未踏出过茅棚一步,也从未跟任何人有过交谈。

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没有人知道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在年轻修行者群体里都很难得见。

可以想见,王芝霞内心的精神支柱有多么稳固。

王芝霞本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她曾经说过:“莲花座上的佛祖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神,不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佛祖无所不能。”

修行可以追求到内心的安宁,却不是人生路上遇到难关时的指南针,只有学会自己对心灵进行净化,才能顿悟出生活的真谛,更好地把握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味地求佛祖保佑,自己却没有任何作为,那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芝霞在面对世俗异样的眼光之时,就切实地践行了她的人生理念。

从王芝霞第一次踏上终南山开始,她已经独自隐居了40余年,本就简陋的茅棚变得愈加破败,其实有过好心人主动提出要替她好好修缮一番。

对方的这番好意被王芝霞婉言谢绝了,她认为修行是一种渡人渡己的行为,归根结底重在修人的这颗心,不会被外部的物质条件所左右。遁入空门的几十年里,她成了外人眼中神秘的终南山女隐士。

一举一动开始被社会大众拿着放大镜审视,有人指责她只求自己逍遥,不顾及血脉亲情。理由是王芝霞上山后就切断了和家人的联系,甚至连儿子特意亲自送去的婚礼邀请函都没有接受。

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冷血无情,殊不知,她已经是长年修行,“阿弥陀佛”四字从不离口之人,王芝霞实在不愿意再勉强自己过多地和俗世沾染,而且她这样的修行者出现在婚庆场合也不合时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她本人没有在婚礼现场出席,可她在婚礼当天向着儿子住所的方向挥手遥望许久,以此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祝福。

有记者曾向王芝霞问起过她丈夫和孩子的现状,王芝霞笑着摇摇头不愿多说。

她当初告别家人以后一去不返,前尘往事都已如过眼云烟般消散,不可否认的是,她也偶尔有想念亲人的时候,但更多的时间里她永远是静静地双手合十沉浸在佛法的世界里。

曾有坊间传言她的精神状况出了问题,听了这话王芝霞不仅没有生气辩驳,还自嘲自己就是一个在终南山上修行的“疯老太婆”。

《桃花庵歌》说得好:“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当初离家修行的决定她做得并不容易,是经过反复思量才下定决心,如今提起她也从没有后悔过。

反而有一种小时候的夙愿已了的满足感,这使她在心仪的修行道路上越走越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年累月的吃斋念佛、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毁誉参半的外界评价都没有让她产生过一次放弃的念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王芝霞丝毫看不出来已届耄耋之,她还是靠着自己一双脚定期下山采买必需品。

陪着王芝霞的依然是一屋子的佛经和终南山上千百年不变的秀丽风光,在聊起修行生活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依然闪着年轻清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