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曾为很多英烈人物题过词,但作为一位革命家和政治家,毛泽东的题词绝不是随意之作,也不是有求必应,他有着自己的规矩,从两次给刘胡兰题词和不给董存瑞题词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两次给刘胡兰题词

1932年,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10岁就参加了儿童团,1945年10月,她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回村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夏天,刘胡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干部坚持斗争,其余人员转移上山,刘胡兰主动要求留了下来。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的部队突然袭击刘胡兰所在的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不幸被捕。

刘胡兰被捕后,敌人把村民们强行赶到一块空地上“训话”,并架起一把铡刀,把刘胡兰拉到铡刀前,要她答应今后不再跟共产党干事,不然就铡死她。刘胡兰却坚决地回答说:“那是办不到的,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

敌人见刘胡兰不肯屈服,当众将被捕的6个村民用铡刀铡死,同时命令士兵架起机枪对准其余村民,疯狂叫道:“把村里的人全杀光!”

刘胡兰为了保护群众,大声对敌人说:“不许残害百姓!”说完便坦然躺在铡刀的刀座下,献出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刘胡兰牺牲后不久,新华社记者李宏森随解放军某部挺进文水县,当他听到这一流血惨案后,悲痛不已,当即赶到云周西村,向村民们进行了突击采访,并很快向新华社晋绥总分社发了两条消息:《刽子手阎锡山大肆屠杀文水人民》、《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此后《晋绥日报》和《解放日报》先后刊登了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消息,她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了各个革命根据地。

当时毛泽东正带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有一天,任弼时向毛泽东汇报了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消息,并称中共吕梁区委希望毛泽东能为刘胡兰题个词。

毛泽东听完刘胡兰的事迹后,感动不已,他轻声念着:“刘胡兰!刘胡兰!”随后长吁一口气,挥笔疾书,为她题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为刘胡兰的题词

毛泽东的这幅题词很快通过内部交通辗转送到了文水县神堂村,县长徐光远亲手把题词交给了区长陈德照,并叮嘱他说:“这是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云周西村一带又是敌占区,你能不能把这交给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

陈德照保证说:“能,我就是云周西村人,她家和我家是邻居。”

不久以后,陈德照就把毛泽东的题词送给了胡文秀。但遗憾的是,这幅题词不久后在战乱中丢失了。

1957年1月12日,是刘胡兰烈士就义10周年的日子,共青团山西省委决定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一件大事就是派人进京,恳请毛泽东为刘胡兰再次题写那8个字的题词,团省委宣传部写作科长杨小池接受了这个任务。

杨小池进京后,首先到共青团中央办公厅说明了来意,两天以后,团中央的同志告诉他说:“已经把报告转交给党中央办公厅,答复是:‘一定把报告转呈毛主席,让山西来的同志先回去,毛主席写好后,便由中央办公厅直交山西省委。’”

1957年1月12日,在刘胡兰牺牲10周年这天,毛泽东为刘胡兰重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题词,由山西省团省委派人送到云周西村刘胡兰烈士陵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胡兰的雕像

请朱德给董存瑞题词

1948年5月18日,人民解放军向冀西北战略要地河北省隆化县发起了总攻,在进攻敌人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战斗中,年仅19岁的董存瑞为减少战友伤亡,手托炸药包,用身躯当支架,炸毁了敌人的桥形暗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战斗结束后,时任冀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的程子华来到隆化城视察战果,当他走到隆化中学时,看见一个班的战士正在痛哭。程子华十分不解,这场战斗明明胜利了,这群战士们为什么还要哭呢?

程子华一问才知道,原来这群战士的班长正是董存瑞,董存瑞牺牲后,战士们在战场上找了半天,最后只找到了一只鞋,现在正对着这只鞋哀悼他们的好班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存瑞的英模画像

程子华听后十分难过,他先是安慰了一下全班战士,随后对秘书齐肃说:“你连夜到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的事迹,专门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当天晚上,齐肃就赶到了董存瑞所在的师,在了解了情况后,当天就写出了报道。1948年7月11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刊登了这篇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报道,这天程子华也在报上发表了文章《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经过报道以后,董存瑞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计划修建董存瑞纪念碑。县里希望毛泽东也能为董存瑞题词,于是决定派民政科一直从事陵园筹建工作的冀兴坡进京完成这项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存瑞雕像

冀兴坡先后4次来到北京,找内务部优抚司的同志对接此事,但优抚司的同志一直表示此事领袖们还没定下来,让他先回去等消息。

直到1957年6月,冀兴坡第5次到优抚司时,优抚司的邹司长终于郑重地将一幅题词交给了他,题词上书“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大字,落款为“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

冀兴坡见到这幅题词后非常激动,但也存在一个疑问:因为县里是请毛主席为董存瑞烈士题词的,怎么换成朱老总了?以前毛主席不是为刘胡兰烈士题过词吗,这次为什么不给董存瑞题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德为董存瑞的题词

邹司长看出了冀兴坡的疑问,向他解释说:“毛主席说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还是请总司令题合适。”

冀兴坡这才明白毛泽东的考虑,这既是对朱老总的尊重,更是对董存瑞烈士的重视!他很快便带着题词回去复命了。

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接人待物都有他的原则与分寸,而这一原则和分寸,就是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等角度来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