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作为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读史的着眼点也往往是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他对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着特殊的感情,诸葛亮就是他十分推崇的一位历史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就特别崇拜诸葛亮,他把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都读得烂熟,还曾说:“我也要鞠躬尽瘁,死后而已呢!”

毛泽东不仅推崇诸葛亮的人品,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1953年,贵州省军区抓获了一个叫程莲珍的女匪首,这个程莲珍曾被国民党反动派封为团长,多次带领手下的土匪袭扰贵州的许多县城。对于怎么处置程莲珍,在省军区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有人认为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是拒不投降的中队长以上匪首,抓住就可以直接枪决,程莲珍是团长,相当于大队长了,当然应该处决。

但也有人提出“不杀”,理由是她是少数民族妇女,虽然卷进匪乱,但是所起的破坏作用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如今大股土匪已被消灭,可以留下她去争取散逃的土匪向政府自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莲珍

这两种意见一时难以统一,于是省军区把两种意见及程莲珍的详细情况呈报西南军区,请军区领导定夺。

1953年3月,时任西南军区参谋长的李达访问朝鲜回国以后,在北京呆了几天,他详细地向毛泽东汇报了程莲珍的情况,并请毛泽东指示应该如何处置。

毛泽东想了一会,对李达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最可贵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艺术,“七擒七纵”就是处理民族矛盾的一个好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擒七纵

李达很快明白了毛泽东的意思,他回去以后,向省军区的领导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最后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比诸葛亮更广阔的胸怀、更庞大的气魄。”

不久后,贵州省军区专门印发了红头文件《关于释放匪首程莲珍的指示》。6月5日,惠水县城关镇召开了数千人的群众大会,由法院院长宣判,当场释放了程莲珍。就这样,一个“罪该万死”的女匪首,竟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程莲珍对党的宽大处理非常感激,发誓要报答毛泽东的救命之恩,她主动深入到崇山峻岭,寻找残余的土匪,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党的宽大和民族政策。经过努力,程莲珍一共劝降了20余名土匪,帮助收缴了30余支枪。

1976年,程莲珍得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专门在家里设了灵堂,并哭晕了好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的程莲珍(右)

毛泽东在进入老年后,对领导干部的年轻化问题关注日益迫切,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这一问题,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把诸葛亮等人的事迹作为年轻人也能够担当大任的有力例证:

1957年4月,毛泽东说:“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这以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964年3月20日,毛泽东又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才27岁,曹操53岁,可见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965年1月,毛泽东再次说道:“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

但对于诸葛亮的不足,毛泽东也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评。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但却一直没能成功,后世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大多从具体的战术失误方面找原因,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因为他生性谨慎而不喜用奇兵导致的,这些人的主要证据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之计奇袭长安。

但毛泽东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专门写了一段话: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毛泽东看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出现了战略失误,因为诸葛亮的想法是在刘备占领了荆州和益州后,这两个地方同时出兵北伐。但毛泽东却认为,蜀国将一国的兵力分布于相距达千里之遥的荆州、益州,已经削弱了本国的军事力量,后来刘备、关羽、诸葛亮三人各领一军,兵力更为分散,彼此互相呼应都十分困难,又怎么能北伐成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隆中对剧照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直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而我军在他的领导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一大制胜法宝。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者,毛泽东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将毛泽东的胜利和诸葛亮的失败进行对比,我们就能看出,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不是等于其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其各部分之和。蜀国军队在其鼎盛时期始终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因而其实力在发挥上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对于“失街亭”这一历史事件,毛泽东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写了这么一段话:

观人观大节,略小节,略小故。亮初战,宜亲届街亭。致败,后战亮必在军中。

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失掉街亭,是因为用人不当,让言过其实的马谡镇守街亭才导致了这一失败。毛泽东却认为,街亭失守,诸葛亮用人不当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作为主将,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谡剧照

当时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自己的指挥部却设在很远的祁连山中,当街亭出现危机时,诸葛亮纵然有良谋妙计,也是远水难解近渴。

作为对手,司马懿在这一点上就比诸葛亮高明得多,当他断定街亭为长安的战略屏障和要冲后,就毅然亲自率领大军开赴街亭前线,还亲自带领骑兵趁天黑到前沿察看地形和蜀军布防情况,从而一举击败了防守的蜀军。

街亭战败以后,诸葛亮吸取了教训,此后每次出征都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直到最后病死军中,毛泽东也充分肯定了他的这种积极改过的精神。

从毛泽东对诸葛亮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既充分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又不落入别人的陈词滥调,而是以我为主,结合自身的成功实践,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