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吃过很多的苦。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插秧割稻子,砍柴放牛,喂猪,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到了上学的时候,家里缺衣少食,学费都要想办法去凑。

很多人,到了初中毕业,还没有等成绩出来,就背着行李去外地打工了。

总以为,自己努力那么多年,以后会好起来的。

一晃就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但是自己并没有轻松多少,反而是因为年纪偏大,生活的压力还在,总是力不从心。

从现实来看,比贫穷更悲哀的,是以下几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在故乡修建新房,却发现故乡回不去了。

我的同学老张,老家在湘南山区。

从县城到村里,有五十公里山路要走。

“树高千尺不忘根”,老张也是一样。他打工二十年,把积蓄掏出来,在老家修建了新房子。

老张说:“等我老了,回老家去种地。”

房子建好了,他又借了十多万,搞了装修。

之后,他锁好门,继续去外地打工。

让人想不到的是,老张的儿子找了对象,压根不会在乡下生活,要在城里定居。这下就为难老张了,也把老张的钱包,彻底掏空。

为了儿子的婚姻,老张在东莞某小镇买了房,一家人也算在异地有一个窝。

接下来,老张的妻子,帮忙带娃......

各种迹象表明,老张要回乡去养老,很不现实。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村里也没有读书的地方了,儿女也不愿意回乡,觉得太冷清。

说实话,老张多年没有碰过锄头,种地也跟不上时令了,吃不了面朝黄土的苦。这想法和行动,不匹配。

类似老张的情况,村里有很多。房子很阔绰,但一年到头都是锁起来的。哪一天才会泛发生机,只能说“遥遥无期”。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出戏不再有,想起来,心都是酸的。

02

拼命珍惜血脉,却发现兄弟姐妹聚不拢了。

小时候,兄弟姐妹一起干农活,还能互相配合,有人插秧,有人拔秧。

到了读书的时候,互相鼓劲,希望能够飞出山沟变成凤凰。

打工的时候,也互相关照,找到了好的工厂,会想办法把兄弟姐妹都介绍过来。

大概是从结婚之后,兄弟姐妹的感情开始变淡。

各自有了小家庭,需要顾着孩子,凡事 要和爱人商议。家庭琐事也多了,人就开始计较了。

总会发现,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并不是血脉相连,人的三观就是一样的。

有钱的人,积极向上;好吃懒做的人,坐等别人救助;借钱不还的人,认为自己应该如此;父母的偏心,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矛盾。

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和兄弟姐妹坐一起,商议如何赡养父母。等父母过世了,家庭财产分完了,似乎感情也完结了。

大家各奔东西,过年过节都难以相聚。就是清明节,都不会一起去扫墓。

曾经熟悉的人,走着走着就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声叹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竭尽全力赚钱,却发现晚年自己无依无靠。

在城市居住的人,看到跳舞、唱歌的老人,就很羡慕。他们都有退休金,什么都不愁,发展一些爱好就行了。

在乡下,也会看到一些退休老人,享受时光。

我们也想,自己可以退休就好了。但是这件事一直在拖,过了四十岁,还没有启动。

到了五十岁,发现自己想要退休,可能安排太晚了。

谁都不知道,意外哪天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是否划得来。

当然,按照上一代的做法,依靠儿女给赡养费,也能晚年吃饱喝足。

但是认真想,情况不一样。我们只有几个兄弟姐妹,但是我们的儿女,可能是一个,顶多是两个,三个的占比非常少。

要靠自己养老,但是不能退休,也没有什么存款,甚至五十岁后,因为工作而发愁,这就非常闹心了。难免会迷茫,晚年的生活,心中没有底。

04

尽可能地养大儿女,却发现儿女还得靠自己。

在城里买房,给孩子在城里读书,享受更多的读书资源。

也送孩子去辅导班,学习艺术。

不知不觉,孩子就成年了。也上了大学。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找工作好难。高不成低不就,那就更难了。

70后的父母认为,送儿女读完大学,就轻松了。殊不知,还有几道坎:找工作、找对象、结婚、买房、带娃。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很大,常常承担贷款,父母哪能置之不理呢?

不能指望儿女养老,父母一把老骨头了,还要帮着儿女,这苦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到头。

更可怕的是,儿女啃老,偶尔去工作,却混得很糟糕,连路费都可能赚不到。

看到儿女灰头土脸的样子,父母是想哭。但能怎样,只能坚强点,看儿女以后是否会改变,还可以独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人大半生的时间都在清除少年时代种在脑子里的观念。这个过程叫做取得经验。”

回想走过的半生,青春不见了,留下几根扎眼的白发;梦想不见了,只有烦闷的生活;故乡不见了,行走的异乡。

总是在赚钱,从来没有停顿,不敢随意失业,却不见自己富起来,反而觉得钱不够用。

若要晚年过得好,还得逼着儿女独立,自己存一笔钱,少管大家庭的破事,不求叶落归根,习惯四海为家......

辛苦半生的70后,余生还得自己想办法,别坐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