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主席不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在文采方面也是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至今还有许多人拜读《毛泽东诗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笔斐然的人,在1957年碰巧读到了女儿李敏同学的日记后,被其淳朴真挚的表述吸引,直言道可以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本日记的缘分

1958年的新中国,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发展着,大家每天都是朝气蓬勃,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憧憬。

工人们努力完成生产建设,农民们辛苦劳作为全国提供粮食,一些知识青年则是用自己的知识努力创建新中国

其中就包括了《中国青年》杂志的发展,这个杂志创立于1923年,一直到1958年,依旧是影响力巨大的期刊。

上面刊登的内容,要么是出自文学大家之手,要么是记录一些对新中国有贡献的青年。

可在1958年的一天,期刊上面竟然出现了一篇高中生的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后才知道,这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误拿了同学王桂芹的日记本,无意中被毛主席看见,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事情。

王桂芹出生于40年代的河北阜平县,虽然看见了一些时代的磨难,但是其生活也还算是好的。

尤其是1952年因其父母工作调动,她也来到北京上学后,其生活条件也随之增长。

北京毕竟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发展最快的地方,因此王桂芹从小便能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

可唯有一点,她对书中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样子,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再加上国家重视全面发展教育,她心中对于何是全面也不太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8月的假期,王桂芹就和母亲来到了乡下,百闻不如一见,当她看到一望无际的黄色稻田时,内心的震撼无与伦比。

母亲贴心地为王桂芹带来了劳作的衣物和工具,待她换好之后,便将她带到地里劳作,一开始王桂芹还兴致勃勃地拿起锄头锄地。

可是只挥动了几下锄头,便觉得满头大汗,非常吃力了。

回身望去,农民伯伯们的汗水早就顺着脑门往下滑,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放弃,而是继续积极向上地劳作着。

王桂芹开始向农民伯伯们取经,而淳朴的农民也是无私地教导王桂芹,应该怎样拿锄头,怎样节省体力。

在交谈中,农民伯伯还和王桂芹说起了今年的收成。

若是不遇上坏天气,定然可以大丰收,又说到了种植各个农作物的技巧和它们的成熟时间,王桂芹认真地听着,一时之间气氛和乐融融。

聊天中,农民伯伯们积极向上不放弃的心态也影响了她,短暂的休整后,她又继续拿起了锄头一下接一下地锄地。

虽然慢了一点,但也是从早忙到了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王桂芹的母亲吃了一惊,没想到女儿真能坚持下来,随后几天,王桂芹都一直在地里忙活,闲暇时还会和农民伯伯聊聊天。

尤其是知道她种下去的种子,不过几个月便会长成金黄稻田,待到成熟后,便可成功收割庄稼,王桂芹的内心别提有多自豪了。

短短半个月,却比之前十多年在课本上看到的收获更多,思来想去,王桂芹还是决定将这些宝贵的经历和知识,记在自己的日记本里。

原本是想用来鞭策自己,往后遇到困难时,也要想想农民伯伯们不辞辛苦的劳作,也提醒自己要永远记得这半个月的珍贵。

不想这本日记将成为自己和毛主席认识的桥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主席赏识

1957年9月,王桂芹从农村回来后,看着自己笔下记录乡下劳作的日记,想起那半个月的经历,她也越发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

也越发懂得国家提倡全民教育的意义,一个人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或是在纸上谈兵下认识的事物,无论是对自己的工作还是生活成长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实地体验考察,才会懂得书本里无法具体描绘出的成果和体悟。

因此回到北京后,她也没有忘记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在1957年10月底,学校安排他们去罗道庄农业社去参加义务劳动时,王桂芹浮现起了熟悉的喜悦感,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彼时李敏是她的同学,也一同参加了这次劳动。

再次见到农地,王桂芹可谓是干劲十足,可惜天公不作美,劳作一半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慌乱中王桂芹将日记本放在李敏的书包里。

因劳动结束后,在进行小组讨论自己这次的感悟时,她和李敏没有分到一组。

导致回家的时候两人没有来得及碰面,也忘记了雨中仓促地寄放日记本一事,李敏便在无意间将这本日记本带回家。

平时主席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多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懂得劳动的真正意义。

因此当李敏回家收拾书包,无意间看见这本日记,想起王桂芹曾给她讲过的乡下劳动生活,这本日记里记录的生活体悟。

情不自禁下,她打开了这本日记,此时乍然看见这本日记的内容,竟与毛主席平时的教导不谋而合。

于是晚上吃饭时,李敏说起这件事,抱着惊讶的态度主席也打开了日记本。

里面的内容着实令他惊喜,没想到一个高中生,对农民、农业的见解如此透彻,且语言纯真质朴,打动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得入迷下,主席竟拿起一旁的笔,在旁边做起了详细的批注。

写道:“每年暑假回乡一次,十分有益,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住半个月够,最好一个月”。

而后又写道“此文可以在报刊上发表。”

又将日记中的错别字,一一圈住进行改正,此时的主席就像是一个细心为子女批注作业的父亲一样认真。

批注完成后,毛主席又再次教育李敏、李讷等人,要懂得劳作的真正意义,就像王桂芹一样,在假期做有意义的事情,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李敏到学校时带着日记本找到了王桂芹,先是诚恳地和王桂芹道歉,自己和父亲未经允许翻阅了她的日记本。

随后又不断地称赞王桂芹的文笔出色,又告诉王桂芹毛主席也非常欣赏她的文章。还将日记本上主席的批注给王桂芹看。

看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王桂芹感到非常惊喜和激动。

毛主席日理万机,不知道有多少事情等着他做决定,竟特意抽出时间来看她的日记,并作出批注,不愧是人民的好主席。

与此同时,主席的认同也更加坚定了她自己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青年刊登文章

1958年,有了毛主席的批阅,这本描述最真实的劳动生活的日记,也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

有无数人读到了这本日记,甚至还有一些地方学校,让学生们学习这本日记,教育他们劳动精神。

而许多读了这本日记的作家也陷入了沉思,以往他们都是绞尽脑汁,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语言写出一篇文章,往往还会被退回。

可这本朴实无华的日记却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说明相较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文章,这样脚踏实地纯真质朴的文章才更打动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本日记能够发表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性。

彼时眼瞅着中国飞速发展,难免有些人会有一些浮躁,想要快速地取得进步,快速地提升自己。

这个心态没有错,但着急之下,难免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举动。

所以这本日记的发表也是在侧面告诉大家,只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早晚都会闪闪发光,想要走捷径之人,往往会输得一败涂地。

这本日记的发表也让王桂芹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尽管她已经尽量低调,但走在校园里,还是会有很多人关注她,甚至之后写的作文同学们也会一一观看。

好在她的文笔足够出色,所以同学们看她的作文,也能收获到很多写作上的知识和技巧,无形中也帮助了很多的同学。

而王桂芹和李敏的友谊,也因为这本日记一直维持到两人长大,李敏结婚时还特意邀请王桂芹前去参加。

可当时王桂芹是学生会的干部,事务忙碌,她并没有依仗自己是去中南海参加婚礼就请假。

而是在忙完所有事情后,才匆匆赶到,可惜到的时候婚礼已经结束,主席也已经离开,她只能向李敏表示歉意。

李敏摆了摆手告诉王桂芹没关系,并告诉她主席还在婚礼中途询问起她,这让王桂芹内心更是遗憾自己没有与主席见上面。

可她万万没想到,主席并没有将她遗忘,在婚礼第二天特意接见了她,叫她过去说话。虽然只是简单关心了几句,可王桂芹的内心还是非常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前她曾天真地认为,日记能够发表在《中国青年》上不过是因为幸运,也许毛主席都不知道是谁写的,早就忘记了她这个人。

今天看到毛主席特意将她叫过去问话才明白,毛主席一直没有忘记她。

这就是毛主席的格局,哪怕是对一个学生,也能做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怀。

想到此处,王桂芹的眼眶微湿,这些年来毛主席是如何带领新中国发

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岁月的操劳让毛主席的眼角也有了明显的皱纹。

他是人民的好主席,也是人民最亲切的长辈。

参考文献:
王桂芹讲述老同学:毛主席女儿李敏,互送礼物关系非常要好 记忆 科教频道纪录片
七十年,薄期刊里有厚故事 中国青年网
写日记学聪明 《光明日报》